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范文

发表时间:2023-05-17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范文合集10篇。

老师们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教案可以帮助老师理清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的,抓住教学核心,什么样的教案我们可以拿来借鉴呢?这篇“孤独之旅教学反思范文”文章是栏目小编的心水之作细节精彩值得一看,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范文 篇1

本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原则,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略作反思。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张孝纯语)。我认为,有限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抓住文本,放眼课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语言资料,并加以积累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我紧扣“成长”和“孤独”角度进行教学立意,从学生喜爱的歌曲入课,设计了“换位思考的体验”、“劝慰式的口语表达”、“孤独形象的举例”、“孤独心曲的倾诉”等衔接自然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突破了教学难点。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语)。鉴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将学生有语言、文体的层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层面。笔者抓住了小说文体的特点,由人物形象、环境细节描写入手,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小说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气息,从而感受到浓郁的语文味。当然,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全部朗读,则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因此我采用了跳读法,抓住重点段落(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细读文本,并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但是由于我朗读水平的缺陷,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范文 篇2

本课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回顾上课环节:教师:(播放完《一个独生子女的故事》电影片段后)这部影片震撼你的是什么呢?学生甲:看不懂,觉得很好笑。学生乙:比周星驰还搞笑。(这个学生的回答当时我没听见,他自己嘟囔,教研员评课时告诉我的。) …… 当时,我觉得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么令人感动的一部影片,提前也看过了,竟然有很多学生说看不懂,很好笑。我自己和他们一起看时,潸然泪下,可是,他们却……,为什么呢? 之后,我找那学生谈话,他说他能看懂影片,但觉得电影里那个女孩张鸣鸣哭,让人觉得好笑。我当时反问他:“你不被他那种坚强所感动吗?”“没有啊”。我傻眼了… …

反思:我想,他们应该是不理解那样的未曾经历的情感,“情感的缺失”也许使他们感觉到的是麻木。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在作文中,他们的文章没有题材可写,没有情感的渲染;在课堂上,不被文章的优美所感动……所以作为教师,面对许多不愿听课抑或是听不懂,甚至是存心捣乱的学生时,在课堂上的老师应该如何去面对呢?是浑浑噩噩的教完算了吗?其实要想完成任务真的很简单。但作为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其特殊就在于他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塑造人的职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有渊博的学识、宽广的胸怀和无私的敬业精神及对学生的爱心,还应有高超的调控能力和感召力,以使每一个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心态去迎接新的学习。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范文 篇3

衡量一堂语文课是不是好课,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有所得,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而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实际,课堂组织实施是否科学合理。

一、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将教学目标简约化,使学生易学易得易消化。

有效教学有赖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设定。它基于三个支点:1、是对学情的准确把握;2、是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3、是教学目标必须集中、单一。

第一:我们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情感积淀、智力水平的基础上的,是以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为出发点的。

有时候,教师或以自己的感知强加于学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忽视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样的结果,哪怕是名家名篇,学生也会无动于衷。这种不从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只会使学生迷失自己,丧失阅读兴趣。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学生,都是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可以说从一出生,就是家庭的中心,生活在安逸祥和的环境中,不具备面对孤独的情感体验。如果找不到共鸣的地方,还会出现教师在台上激情澎湃,学生却无动于衷的尴尬局面。我的导入,是在课前充分而亲切的沟通交流和情感互动中唤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关注和接近,避开抽象的题目;为新课文构筑背景,以求教材与生活,作者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自然与课文接轨。

第二: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我们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其实就是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来体现的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我始终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语文教师决定所谓的“教什么”的问题,就是他从文本中选择、定位合适的单元内容的过程,而这有赖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独到的理解。

对《孤独之旅》的核心价值的认识,我的看法是: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文本为强化”孤独之感”而采用的人物细节描写、父亲的侧面烘托、环境的多重渲染等手法的运用。

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涉及一篇课文中所有含有教学价值的信息。通俗的说一堂课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实,每一节课的目标集中、单一了,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能动性,才能在课堂上有思想,最大限度的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维的深度。这就是我们所说“一课一得”。

二、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必须凸现学生主体意识,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触摸语言。

考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终极归宿是看学生学习活动是否充分、思维是否活跃、思想是否发展。“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是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它应该是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有效确立、和谐共振的结果。

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定式。一堂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文本、时事、教师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全班同学跃跃欲试,发言空前热烈的课未必是好课;全班同学既不举手也不发言,只是心无旁骛听讲、思考的课也不一定不好。

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定式。一堂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文本、时事、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尽量少说话的课未必是好课,关键是看教师是否问的得法,引的到位。如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杜小康已经长大时,试着品味了人物的第三句话,就在学生不得要领时,我给予了两次点拨:1、杜小康是在什么时候讲这句话的(暴风雨将歇时);2、他又是在怎样的状况下说这样的话的(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情况下),使学生顿时豁然开朗。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适当地运用了追问,都能问在学生欲言又止处,问在学生思想阻梗处,起到了较好的深化点拨作用。设问“宜粗”不宜“细”,宜“放”不宜“收”。就是说要能够从整体上关照到课堂目标的达成,要能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想,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是,我觉得粗化设问的同时,不能使问题流于隐晦,这反而会增加学生思考的难度,与我们目标简化、增强效果的目标相悖。

当然,教师一讲到底,学生积极思维的课不一定不好。关键是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和自己个人表演的道具,不能用花哨的技巧干扰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想的空间,使学生无法舒展自己的身心,无法实现与文本的零距离的对话,思想无法突围。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能亲密接触文本,充分涵咏语言,深入体验感悟的时机。唯如此,我们教师,即使是一枝芦苇,那也是一枝会思想的芦苇;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才是学生思想飞扬的场所。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范文 篇4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 ,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设想

1、抓住小康的心理活动组织教学,要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理解小康的心理,这样更切合学生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例如当时假如是你会怎样想?怎样做等。

2、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鸭群的活动、芦荡的描写、风雨的描写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教学的 一个重点。不仅要理解,最好安排一些片段训练,使学生也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写法。

3、课外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全文。

三、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涵深刻意味。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 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难点: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修饰,符合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 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六、教学过程

(一)、以“昨天的杜小康”话题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进入一个60年代初的男孩的世界。这个男孩,他曾经可是一个人物。他的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自己的自行车。这个男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杜小康) 师:是的,他就是小康,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个呼风唤雨的杜小康。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好像不是这样的了。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二)、跟着杜小康走孤独之旅

(一) 无奈。

(屏显。)

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出于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前方》

师:杜小康就要离家了,请同学们关注课文第1段,看看他离家的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并说说你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的。他为什么会感觉无奈呢?

齐读第1段,感受杜小康此刻的无奈之情。

(屏显,请一生读。)关于父亲的放鸭计划,《草房子》里是这样介绍的。

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赶着那群已经一斤多的500只鸭子离开油麻地一带的水面。船是被加工过的,有船篷,有一只烧饭的泥炉。船上有被子、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那边 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那时,就在芦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师:这就是杜小康父亲为挽救家道而设计的宏伟蓝图,于是,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的时候,即使一 万个不愿意,最后,也只能是带着对“明年春天”的等待,带着对这个蓝幽幽的大“鸭蛋”的期盼,无奈地“离家”去放鸭了。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踏上这趟“放鸭之旅”。

(二)恐慌。

(屏显。)

“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曹文轩《前方》

师:杜小康就这样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前方”流浪。下面,请大家关注课文第二部分,也就是第2到27段,看看在离家去芦荡的路上和到达芦荡的头两天,杜小康有怎样的心理感受?请大家一起找出直接表明他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生(七嘴八舌):恐惧、害怕、胆怯、恐慌……

(师选择“恐慌”板书。)

师:这就奇怪了,杜小康是和父亲一起外出去放鸭的,而且那里的风景好像也不错哦,这又有什么好恐慌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思考片刻,然后全 班交流。 师:是的,这个时候,他害怕了。还有什么原因让他真正害怕呢?再想想看,为什么是真正害怕?难道先前的害怕都是假的吗?

一起来读一下第21段 ,感受一下杜小康的那份恐慌之情。

(生配乐齐读。)

(三)孤独、惊喜。

(屏显。)

“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

——曹文轩《前方》

师: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如果说之前困扰杜小康的主要是恐慌的话,那么后来,他的前方出现了更大的艰辛和危险,那是什么? 师:是的,孤独。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28到31段,其他同学思考,你能从哪些字词句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来?

(一生朗读。 ) 师:那你说说看,你为什么从中感到了孤独?

一方面是情感世界的孤独,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给他造成的孤独。

师:是吗?你能跟我们说得再具体些吗?

齐读第33段。

(生齐读第33段。)

(小结):现在,杜小康因为接受了孤独,他慢慢地学着去适应“浮云、芦荡、炊烟”这些极具有孤独感的景色了,这些在他的眼里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因此,恐慌也少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更大的磨难,那是什么?接下来,请你研读文章暴风雨来临后的段落,结合预习,说说在这部分文字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小结):暴风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来甚至似乎开始享受孤独了。于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复苏了。接下来,让我们齐读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风雨后的那个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复苏后的那份美。

(生配乐齐读。)

师:杜小康长大了,那么,我们说,这仅仅只是一趟放鸭之旅或者孤独之旅吗?

师:还是什么之旅?

成长之旅。而暴风雨就成了展示杜小康成长的舞台。

(师播放杜小康用双手捧起温热的鸭蛋时的影片片段。)

师:当杜小康用双手捧起那温热的鸭蛋的时候,他不再是杜小康了,更不再是杜放鸭或者杜孤独了,他成了杜收获了。而回望成长背后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最应该感谢 的是什么?(孤独)。

(小结):是的,孤独啊,或者说是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恐慌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曹文轩他是这样评价孤独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

(屏显。生读。)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惊喜之旅”了吗?是的,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接下来,让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两段,在深情的朗读中结束这趟孤独之旅。

(生齐读。)

三、以“明天的杜小康”话题结束

孤独之旅 走完了,而我们的小康他还得接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后来啊,他的前方出现了很多比孤独更可怕的敌人,他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他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同学们,我们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经可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 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板书:(略)

七、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境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因此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合作交流来学习课文。按整体感知-—明确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明确主题,进而培养奋进、勇敢的精神情。

上课时,我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能够理清故事的情节,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感悟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我认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进师生的对话,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因此我以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在上课时,因安排的内容过多,一节课的时间教完太仓促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做老师的,还是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挥洒,对于本文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值得一一欣赏,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和教学主题的鲜明突出,我放弃了这些精彩描写。

总之,这一堂课学生把握了故事情节,理解了人物形象,感悟了小说的主题。但对环境的描写的作用理解得不够深刻。相信下一次我将会教得更好。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范文 篇5

本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略作反思。

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教学设计立足大语文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张孝纯语)。笔者认为,有限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抓住文本,放眼课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语言资料,并加以积累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笔者紧扣“成长”和“孤独”角度进行教学立意,从学生喜爱的歌曲入课,设计了“换位思考的体验”、“劝慰式的口语表达”、“孤独形象的举例”、“孤独心曲的倾诉”等衔接自然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课堂教学彰显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语)。鉴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将学生有语言、文体的层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层面。笔者抓住了小说文体的特点,由人物形象、环境细节描写入手,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小说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气息,从而感受到浓郁的语文味。当然,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为此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但是由于笔者朗读水平的缺陷,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范文 篇6

《孤独之旅》是编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地成长历程。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要过分成人化。因此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和解读文章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首先由歌曲《小小少年》导入,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很激动,这样自然地营造了一种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想很快融入文本,走近文本,掌握大意,在感知文意之后,我打破往常教学小说的模式,寻找设计问题的切入点,从文题入手,设计了下面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孤独之旅》指谁的孤独之旅?为什么?杜小康的孤独是什么?

请用具体地情节说明。杜小康的经历给了你那些启示?请用富含哲理的语言写出你对孤独的理解。带着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重点、有条理,通过自主、合作,学生很快地找到了相应的答案,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显得轻松、有余,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高。特别是对孤独含义的理解,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语句优美且含义深刻,让我大开眼界,很是惊奇。可见巧妙的切入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并且将听、说、读、写的训练自然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同时也不乏德育教育,这是我教学中较为成功的地方。

然而在教学这张画纸也有很多败笔,留下很多遗憾,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简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有些方面包办代替较多,直接给了学生的答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在探究环境描写对主题和人物所起的作用方面,肤浅、不深入、不透彻,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应该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见解,在拓展延伸方面更是一个空白,需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注重这一问题,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含义,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范文 篇7

《按比例分配》是小学六年级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对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学生平时也有一些体验,而生活中的体验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后我对这节课有些感想和疑惑。

一、让情境创设包容更多内涵。

我觉得情境创设不该只起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作用,它应该包容更多内涵,所以我在设计时注意灵活处理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设计时把例题“种水稻、棉花”改为“哥哥、弟弟搬砖”,其一、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二、“通过如果你是哥哥你会怎样分配”在教学中有机的渗透了帮助弱小的思想品德。其三、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参与了学习材料的提供,这样,在下面探索新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面临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不但能体会到数学在他们周围,而且更能激发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让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

在巩固深化练习中,我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感性的生活化材料。如学校买书、给校园除草、计算长方形面积等让学生挑战问题,探索创新,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三、让课堂氛围保持和谐轻松。

课中,我通过创设各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我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不说应该怎样做,而是建议怎样做,尽管只是一词之差,却能让学生感到朋友般善意的提醒,感受到平等、尊重、信任,让学习、交流,体验始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的“我一个人来搬”这种分配方案,是指把120块砖分成1份,哥哥搬1份,弟弟搬0份,也应属于分配中的特例,但在写成1:0时却违反了“比的后项不能为0”。我疑惑:是否“我一个人来搬”这种方案中,已不存在比,进而也不再属于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了呢?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范文 篇8

几经周折,当我将《孤独之旅》这节公开课上了后,第一感觉就是如释重负。毕竟,期中前就定下的上课内容,由原先十二周到十三周再到十四周,我的心头早就有点招架不住。之后,又因准备的班级不巧已上(那位老师忘了),零时只得调至初二,为此我又得准备教材。虽然这节课我已试上两次,虽然这节课并不成功,还有许多不足,但我想我已经认真对待了。当然,我更清楚: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学生的确与区各学校相差甚远,还有待细心学习。

《孤独之旅》这部反映少年成长的小说,作者恐怕不止希望教者让学生明白杜小康心理历程,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与细节描写,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成长的意义,培养坚强的品格。为此,我在教学《孤独之旅》时,紧扣新课标指出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入手,过程中采取各式方法引导他们的情感、思维积极活动。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基本目标中,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于课题《孤独之旅》含义的理解,我主要是想通过认识其心理历程(具体几个阶段)来认识。虽然这部分学生未能全面理解,完全动起来,关键源于我对文本引导认识不够,对其成长阶段带学生品读太少,再加上忙于抢时间,析环境。至于品读赏析环境,则想通过选读、评析、范读、齐读来处理。但没想到,初二同学会如此。原本以情育人、以美育人的设想只能化为零。

当然我也非常认可各位骨干教师精彩的点评,但我上课前也想到:整节课容量太大,如何有效腾出时间给学生足够赏析?既要体现一节课的完整,又要有效训练学生各种能力。为此我只能压前面,以提供足够时间来赏析。换句话,如果上两课时,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肯定要深得多。读当然是最重要的。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范文 篇9

这一环节的说课,不再侧重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环节的呈现,而是将重点放到教学设计意图的阐释上。比如为什么采用某一教学环节,渗透了什么教学理念,又是如何加以贯彻的等等。比如在教学《孤独之旅》一文后,开课老师的说课就紧紧围绕“怎样让学生体验到孤独”这一主题,介绍了为此采用的几种活动及其设计意图。

“体验”,是阅读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对文章内容的共鸣,没有与作者或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就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入文体,而这又是当前学生阅读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题。

我们这堂课的开课老师,就针对这一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引入材料、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角色替换、语言感染、环境赏析等多个侧面激起了学生的孤独体验,给听课老师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说课,就更好地阐明了这样处理的意图,一定程度上也从理论的高度给听课者很大启发。这种进行重点阐释的说课,我们称之为“微格”说课,它能更好地激发教师深入思考,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范文 篇10

今天我们杨特工作室的学员听的是深圳东湖中学徐萍老师的常态课,徐萍老师教的是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徐萍老师在多媒体泛滥的情况下,大胆地舍去多媒体,实在是理智的、有自己追求的教师。她的课设计了四个环节:一是扫清字词障碍,二是概括人物形象,三是分析人物形象,四是品人物语言特点。许老师的课环节十分完整,但因为面面俱因而显得所有问题都是蜻蜓点水,并没有深入,每个环节的平均有力就显得重难点不突出了,因而引起了我的诸多反思:

(一)我们的语文课是否每节课都得面面俱到呢?

其实在《新课标》的《实施建议》里就提到“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而我觉得我们或许不应该为了教学的完整而面面俱到,教师对文本应该有自己的解读,找到自己要突破的重难点,从而想办法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教有所破,从而令学生学有所获。像本文曹文轩通过写杜小康在于父亲一起放鸭,鸭子失踪,杜小康在寻找鸭子的时候遇到了暴风雨,在暴风雨中杜小康经历了孤独害怕——到认命消极——最后积极乐观的故事。本来主人翁杜小康的心理活动是全文的重点,假如老师能带领学生深入体会杜小康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那本文的难点与重点就突破了。人物形象也就十分鲜明地凸现在学生的眼前了。

(二)、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否要有指导性?

我留意到徐老师对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的评价,有两句话一是:“我觉得他写得很美。”二是:“他写得很细腻”。对学生的回答也是用模糊语言“好”、“很好”来评价。这样的评价太笼统、模糊,并不利于学生的习得。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学会学习”是要我们老师引导的,而且老师本身就带有示范作用,这样的评价何来指导与示范作用呢?又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呢?

我认为我们的教育重要的或许并不在于我们教什么和教了多少,而在于我们的学生学到了什么与我们是怎样引领学生习得的。

fw76.com编辑推荐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2000字


有关“孤独之旅教学反思”是76范文网精心整理的内容。不同的孩子性格也不相同,老师准备的自然也不一样,教师编写教案是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教案能辅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的发挥主导作用。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篇1】

1、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规律,合理设置目标坡度和师生,生生与本文的互动。以默读,跳读,研读为手段,感受语文教学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3、在教学中,我一以贯之地紧扣小说的三个要素,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环境描写(鸭群、芦荡、暴风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大自然对话,与小说中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理解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篇2】

《孤独之旅》一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体现了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

《孤独之旅》一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体现了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索的兴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现在我对这节课从两大方面反思如下:

一、任务达程度凸显。

《孤独之旅》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孤独,是生活给予他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人生考题。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我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因此从整堂课的构思看,以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为主线来理解分析课文,思路清晰,也很好的体现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在三要素中,重点围绕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心里感受展开分析,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显著。

二、课堂生成效果佳。

1、从导入看,仇老师在教学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既明确了课文背景,也了解了课文内容;又借助影视来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愉悦,给学生一个理解课文的途径,又以此导入新课,走进文本的方式拟定了教学流程:

(1)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2)速读课文,感悟孤独。

(3)联系自身,畅谈孤独。

2、从指导阅读看,我们团队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来达到最理想的阅读效果。这正对应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

因此,我们团队认为“板块一”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小说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学生板演后,教师让学生读,教师巧妙的提示,学生便顺利的概括出“杜小康和父亲在芦苇荡放鸭子,经历风雨后成长。”这一环节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让学生的感知课文,这初步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环节又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常规教学,也教会了学生在以后阅读小说的方法,并培养了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板块二” 通过学生四人一组快速浏览课文,学生找关键语段来深入研析课文,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感悟孤独,突破文章的重点。我们团队认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囿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又因为这是第一课时,仇老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把重点放在赏析典型环境下人物的心理感受,而情节一带而过,没有去追求面面俱到,但以点带面,也收到同样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的设置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给予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合作机会。特别是仇老师在这一环中的图片展示时,配以简单的三个问句:“呆一天还行,呆一个月甚至是一年呢?”学生自然有了“受不了”的答案,顷刻之间学生便走进了杜小康的内心。

“板块三”则是为学生设置了写作平台,通过学生写几十个字的短信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畅谈人生感悟,敢于面对孤独,并在孤独中收获成长、勇气和思想。从而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也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是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积极发言中锻炼了自己,同时在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时,学生有了成就感,身心感到了愉悦。

3、从多媒体使用上看,仇老师不喜欢花哨的东西,但只要和文本切合的好的歌曲、影视或图片,她都要好好利用,比如在本节课用到的芦苇荡图片以及在课前播放的歌曲《重头再来》,导入新课时插入电影《草房子》相关的视频,这都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多感官并用去感受文学的美!

三、经过细品与反思,我们团队也发现了这样那样不完美之处:

1、课堂时间安排还不够充裕。在给学生速读概括,找关键语句方面用的时间较长,学生抒写自己内心感受后展示的时间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2、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为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3、由于疏忽,在设计拓展作业时:如果你是文中的杜小康,想给老师、爸爸、妈妈、同学……写信,情书孤独之境时,意外的将爸爸也打进课件里,如果爸爸、妈妈直接换成亲人会更好。

4、仇老师在偶发事件处理上不够妥当,男生不敢发言,教师应鼓励学生,不会没关系,重在参与,然后再让男生回答。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团队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永远告诫自己:“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误,敢于尝试!”这样,我们才会不断进步。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4、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5、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和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情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教学辅助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歌曲《真心英雄》的歌词中“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一句意蕴丰富。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下列字词:

⑴注音:

轩(xuān)雍(yōng)撅(juē)觅食(mì)

嬉闹(xī)掺杂(chān)给予(jīyǔ)

撩逗(liáo)凹地(āo)胆怯(qiè)

⑵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②机灵。

驱除:赶除,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址、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⑴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⑵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⑶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⑴心理活动的发展:

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走了。

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⑵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可以概括为两点:

①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②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四、品味语句,体会作品情蕴

1、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结:

如:

⑴“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⑵“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⑶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无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在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⑷“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⑸“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系于一射的鸭群面临灭顶这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⑹“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⑴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⑵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⑶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合作探究:

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小组研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五、体验反思

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芦荡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落实情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语,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及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情感体验。

二、教学亮点有哪些

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传神精美的语言,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提高描写自然环境的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矫正措施

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于文中主人公的孤独与无奈,学生想要真正体会感悟仍有一定困难,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弱势群体,这也许能让学生丰富情感体验。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篇4】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向读者展示了少年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最终成长起来的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又由于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心理和生活,因此,我在教学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少年的视角入手,以一首励志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为线索拟定了这样的思路:一、整体感知,初识孤独;二、跳读课文,感悟孤独;三、比较联系,畅谈孤独。“板块一”通过情节概述、重新拟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初识“孤独”的.含义,“板块二”通过品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突破文章的重点(体会小说中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和难点(引导学生深挖“在孤独中成长、坚强”内蕴),“板块三”则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关注自我,通过畅谈人生感悟来传递敢于面对孤独并在孤独中收获成长的思想。

毕竟初三学生经过初一初二阶段的学习已经对小说三要素有了相应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技巧也有所积累,所以让他们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提升(在自读中圈点勾画以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听读个别段落中进入情境以体会作品意蕴,在对比中联系实际谈、写成长的感受)这一要求具有实操性:每个学生只要用心品读、积极参与,就会学有所获。另外,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来构建生动的语文教学课堂,通过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手段落实各个教学目标,利用与教案进度相配套的学习卷检测、巩固当堂教学效果等策略也促进了这节示范课的顺利完成:整个课堂不仅学习热情高涨、师生互动频繁,而且教学思路清晰、文化气息浓郁,对文本的挖掘和对“孤独”主旨的把握也有了一定的高度,赢得不少喝彩。

具体到教学中,我首先由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导入,自然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想很快走近文本,掌握大意;在感知文意之后,我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从文题入手,逐层抛出重点问题:谁的孤独之旅?随着旅途的展开,杜小康看到了哪些景物及他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人物心理变化轨迹,我们可看出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本文故事和《丑小鸭》有没有共同点?带着这些问题,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重点、有条理,通过自主、合作,学生很快找到相应答案,轻松掌握课文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很高。特别是对“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路、坚强之途”这一主旨的理解,学生的敏捷反应令人惊喜;还有,将听说读写的训练自然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同时又不乏德育,也较为成功。

然而再回忆整个教学流程,我发现也不可避免地留下遗憾:导入稍嫌拖沓,差点喧宾夺主;受时间限制,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简单,没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个别环节包办代替,直接给了学生的答案。这些瑕疵让我意识到: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对文本的极为珍贵的第一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对话,充分自由地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而这也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节课的败笔也让我获益良多。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理解小说以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广阔的自然风景和社会场景。了解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基本内容的能力;理解作者以独特的少年视角,揭开永恒诗意的成长历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自主快速阅读的方法,整体感知内容,运用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梳理要点;在读中质疑、探究,完成人物形象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作品对生活真实而艺术的反映。了解孤独感的产生极其表现。

教学方式

1、计时浏览快速阅读。

2、利用课题巧解主旨。

3、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4、讨论合作的教学方式。

教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

2、《草房子》内容及获奖情况。

3、小说的三要素。

三、学生自主快速阅读课文

回答:

1、说说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3、小说有哪些环境描写?

四、品读课文。学生合作探究

1、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是抓住人物的心理,请找出刻画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想想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2、找出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想想环境描写在本文的作用。

五、学生回答,师展示课件

六、师小结

七、讨论回答

1、结合杜小康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2、你是怎样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的?

八、思考回答

这个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

九、师小结

通过写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的芦苇放鸭的故事。赞扬了他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同时告诉人们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在寂寞中磨练,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十、作业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或多或少的感受过孤独,在你的记忆中,哪一次经历的“孤独”让你印象最为深刻。把它写出来,让大家体味一下你的“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篇6】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我在“学探议练”教学模式思想的指导下,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文教育的回归。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视频展台。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跳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思路

①、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预习,自行解决阅读障碍;

②、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导入新课,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小说三要素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③、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读研读,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④、联系学生自身,由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课内外文学的积累赏析来品味孤独,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勇敢的面对孤独。

教学流程

(课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文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歌曲《真心英雄》,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来。)

一、情感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而在众多的考验当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道旅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

二、设疑激趣,整体感知:

1、 小说写了谁的孤独之旅?

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段孤独之旅呢?(研读第一段,品味词语“竟”“忽然”“只好”。)

2、 假如让你不上学,跟着自己的父亲去谋生,你愿意吗?(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生活体验)

杜小康愿意跟着父亲去放鸭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找出关键句子)

过渡:课文第48段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这个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杜小康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考验才体会到自己长大了呢?让我们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三、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1、 请看大屏幕(课本里的插图),谁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或者说明一下它?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谁能猜出杜小康当时的心情?(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茫然、恐慌、孤独等等)

2、 据学生的回答追问,进行文本细读:

追问: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语句吗?课文是怎样表现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独的?(让学生划出相应的段落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的品味推敲揣摩语言)

A、 茫然——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写,更换人称朗读,采用第一人称朗读,让学学生谈“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并相互评价。

B、 恐慌——齐声朗读第21自然段:

质疑:⑴、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较生动?这些词语能否更换?

(“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⑵、更换人称朗读、体验。说说为什么描写芦苇荡。(以景衬情,衬托杜内心的恐慌)

C、 孤独——研读第29-33段,读读议议,说说杜小康的孤独体现在哪里?

(背井离乡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茫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心灵寂寞的孤独)

质疑:品味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①杜小康与父亲一起离开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环境的孤独。②杜小康心灵的成长过程)

3、 看到杜小康如此的茫然无助、孤独无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将会怎样安慰他?请几名同学说说。

点拨:最好能够用一首诗歌来劝慰一下他,想一想咱们学过的诗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齐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过渡:(教师幽默风趣的,手指大屏幕)看!杜小康听到我们声情并茂的“劝慰”,感动得都哭了。……?!他有没有哭?

4、 从文中看,杜小康在什么情况下哭的?(经历了暴风雨,在暴风雨中找回鸭子之后)

过渡: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暴风雨?在暴风雨中他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

文本细读: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36自然段和46段。小组合作讨论。

质疑:⑴、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暴风雨的?(视觉、听觉)试找出相关句子。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和拟人)有何妙处?(分析“歇斯底里”一词)

⑶、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反衬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

⑷、暴风雨过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你能说明白吗?(委屈;激动;战胜了暴风雨的考验,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5、主题: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6、 教师小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因为杜小康忍受了孤独,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才学会了坚强,完成了这段“孤独之旅”。我们相信杜小康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强稳重,因为情感上的寂寞、生活上的无助、环境中的恐慌和对未来的茫然等诸多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的雕刻着他的灵魂。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独--→磨难--→坚强

成长之旅

拓展延伸,品味孤独:

1、 其实,有许多成功的人物,都曾经经受过孤独?想一想,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多少经受孤独的人物形象呢?

(丑小鸭、韩麦尔、闻一多、贝多芬、鲁滨逊、夸父、孔子、居里夫人……)

总结:孤独是一种创造,是灵魂的舞蹈。我相信孤独的心灵肯定包裹着一颗珍珠,那珍珠是它坚韧而又柔软的追求和理想。

2、 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屈辱与泪水。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贵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残酷又美丽的题目。

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会怎样看待“孤独”?

3、结束语:同学们,其实你们身上也有杜小康的优秀品质。因为今天你们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勇敢、好学、谦虚、坦诚……希望你们在与孤独不期而遇时,要勇敢面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现在我们将满腔感慨化作歌声,让我们齐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原则,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略作反思。

一、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教学设计立足大语文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张孝纯语)。我认为,有限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抓住文本,放眼课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语言资料,并加以积累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我紧扣“成长”和“孤独”角度进行教学立意,从学生喜爱的歌曲入课,设计了“换位思考的体验”、“劝慰式的口语表达”、“孤独形象的举例”、“孤独心曲的倾诉”等衔接自然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课堂教学彰显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语)。鉴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将学生有语言、文体的层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层面。笔者抓住了小说文体的特点,由人物形象、环境细节描写入手,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小说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气息,从而感受到浓郁的语文味。当然,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全部朗读,则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因此我采用了跳读法,抓住重点段落(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细读文本,并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但是由于我朗读水平的缺陷,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篇7】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一个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的故事,令人感慨良多。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在朗读中逐步进人情境,体会文章中的美好情韵,逐步领略到文章中的深层意味。

教学建议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在朗读中逐步进人情境,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在了解小说要素的基础上,把小说的学习推进到欣赏评价阶段,这其中蕴涵了有益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小说细通过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

2、品味有特色的语言。

3、通过学习本文,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自读程序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带刺的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在刺痛中绽放异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二、课文学习

1、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掌握自读提示中列出的词语:

⑴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嬉闹掺杂给予

⑵积累词语:

厚实一落千丈朦朦胧胧茫然

驱除没头没脑日甚一日乖巧

2、再次浏览课文,以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内容。

例: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如果你是这部作品的作者,你可能会给它取什么名?你喜欢小说现在的题目《孤独之旅》吗?为什么?

学生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如让学生自由命名,可以从很多角度入手,如:介绍人物(主人公),概括内容,渲染环境,揭示主题,引起悬念等。作者却独独选用了“孤独之旅”,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文学意味浓郁,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孤独之旅”,实际是一个过程性的东西,可以认为是对杜小康放鸭生活的一个概括。

⑶“孤独”充满字里行间,渗透了杜小康放鸭的全部生活空间与心灵空间。

请学生找出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注意体会。

(本题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描写进行分析品味的能力。)

三、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

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自读思考

1、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你能体会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

2、读小说第二部分,品味杜小康在这场暴风雨中的表现。选出你认为描写得好的语句,品评他“长大了,坚强了”的形象。

明确:如“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少年杜少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出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3、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此题可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讨论、交流。)

4、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

例:“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篇8】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地成长历程,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景的“ 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

“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孩子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因此我在教学前,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以一首感悟“孤独”的小诗为导言拟定了这样的思路:一、整体感知,理解孤独。二、品读课文,感悟孤独。三、联系自身,畅谈孤独。“板块一”通过情节概述、分拟要点、情景仿写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孤独之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板块二”

通过品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突破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引领学生走进“孤独”,体验主人公的孤独,体会成长的艰辛与疼痛。“板块三”则引导学生赏析语言理解“孤独”。“板块四”则启发学生关注自我,畅谈人生感悟,敢于面对孤独,并在孤独中收获成长、勇气和思想。整个课堂教学思路清晰且洋溢着淡淡的诗意,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对文本、对孤独有了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收获还不少。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的。这也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因此我以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囿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我只能将第三板块的阅读放置课外,而第二板块中采取了两种阅读方式:精读和赏读,使学生对孤独的感悟落到实处,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深入。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步骤过于紧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做老师的,还是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挥洒,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因为这一课只计划用一课时完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本文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值得一“赏”,尤其是结尾那激动人心的语言描写,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和教学主题的鲜明突出,我放弃了这些精彩描写。

这节课还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创设情景还不够,也因为“孤独”的话题过于严肃,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永远告诫自己:敢于创新,敢于尝试!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教学才会相长。

范例五《孤独之旅》是一篇小说,对于一个初三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以什么为切入点,让学生把自己的成长同杜小康的成长经历结合起来呢?界于本文较丰富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于是我从影视入手(找一部描写少年成长经历的电影),让学生从观影视——写观后感——借助影视感知课文这些步骤,让学生从感官入手,非常自然溶入课文之中。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简短2000字


76范文网精选栏目推选:“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教案必须经过教师的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和认真确定。认真编写好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你也许需要"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简短"这样的内容,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简短 篇1

教学目标预设

联系单元目标和学生的成长体验,学会阅读小说,理解小说主题,体会艺术特色,品位小说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环境、心理等诗意的细节去深入解读小说主题,联系体验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在我们学习完诗歌单元不久,老师今天特地挑选了一篇象诗歌一样的小说来与大家一起讨论学习。老师发现,在你们在预习中,许多同学已阅读出了这篇小说的许多诗意来。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象诗歌一样美的小说。

二、整体感知

1、课文题目《孤独之旅》是编者加的,文章题目本身可以多种多样,它所体现的是作者的不同侧重点,比如,可以侧重于人物、可以侧重于情节或主题思想等。

提问:通过你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否给出不同的题目?

例如:父与子、小康放鸭记;放鸭、放鸭之旅;成长之旅等。

提问:那么,相比较于《孤独之旅》,课文的题目则侧重于什么呢?

明确:老师认为,是为了更加诗意化地表达小说的主题思想。

过渡:为什么呢?

明确:用其他题目都把文章坐实了。只有“孤独”一词,本身是忧郁而诗意的,它与诗歌的浪漫特质相符。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与哲学家等,无不是在“孤独”中升华和创造的。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孤独是所有杰出人物的命运”!

过渡:但是,“孤独”虽是每个人都有,却又非常抽象的一种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而曹文轩却用文字和他独特的风格,把“孤独”很好地传达了。

2、提问:你能否联系自己平时阅读小说的经验,对比一下这篇小说有什么特别之处?

明确:对话少、情节性不强、环境描写多、语言唯美、细节很多──诗意化。

──其实你们提到它与你们平时的小说阅读经验有差异的地方,正是曹文轩小说的风格和特点。试想,让鲁迅来写这个题材可能发现的是国民的劣根性,让金庸来写可能就从放鸭的过程中领悟到一种独门武功了,但我们这位曹文轩的笔下,却发现了孤独的诗意。

正如当代著名儿童文学家王泉根所评论的:“曹文轩的小说具有优美的诗化语言,优雅的写作姿态,忧郁悲悯的人文关怀,执着于古典主义的审美情趣。”

3、也就是说,《孤独之旅》一篇“诗化小说”,以上这些概括都体现这一文体的特点。

4、补充:“诗化小说”的特点还有以诗意化的笔触和意境来表现一切,追求小说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含蓄美。沈从文、何其芳、冯至、汪曾祺等都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过渡:而“诗化小说”与诗歌是不同的,诗歌是抒情的,而小说是叙述的,它讲述的是一个主题。

三、思考探究

1、诗意的主题:

⑴提问:那《孤独之旅》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孤独?成长?──在孤独中成长,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⑵对比阅读:

提问:老师在《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身上,看到了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影子。安徒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忧郁而美丽的故事。一只丑小鸭经过流浪的艰苦与磨难,终于在春天来临的时候,丑小鸭长大成了白天鹅。不知你们从两个文本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点?

明确:

1、两者都诗意化地传达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两者都抓住了这种诗意的成长契机。曹文轩作为安徒生经典作品的欣赏者,他小说中的主人公杜小康也与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一样,都战胜了自己的弱点,在苦难和孤独中成长,生活中的考验与变故是他们成长的契机。

2、诗意的语言:

提问:这样一个诗意化的小说主题,又是靠什么来支撑和传达的呢?

明确:毋庸质疑,是诗化小说的语言。这篇诗化小说的环境、情节、主题、人物等的表现都离不开诗化的语言。

⑴孤独而诗意的环境:

①围绕着“孤独与成长”这一主题的环境的描写可概括为几方面?

明确:自然环境、暴风雨和鸭子的细节描写──反映折射出主人公的内心变化。

②请分别找出相应的最典型的语句、语段,并分析它们与人物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自由从文中寻找并发言。

①鸭群(扇面形水流)──心理刻画、衬托作用、孤独感、折射出少年的成长身影。

连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离不开主人,何况人呢?鸭子的描写能使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和具体,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②芦荡──内心变化。

③暴风雨──搏击中坚强。

对自然环境的陌生与恐惧;前途的迷茫与恐惧:前方的未知,能否回到油麻地小学读书?

⑵诗意化的人物对白:

过渡:我们刚才讨论了环境,那么小说非常重要的人物刻画呢?

①小说主人公的对白一共有几句?作者为什么要仅仅只设置四句对话?

明确:没人说话,和父亲又无话可说,更凸显出所处于的孤独环境。

小说的诗意化,小说情节的叙事性被大大削弱了,而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②从主人公杜小康前后的四句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明确: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不堪孤独之苦──承受孤独之艰──享受孤独之味”这一心理过程也是诗意化的成长过程。他们都是通过的环境和细节来折射的。

③我们不妨重点来讨论第四句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提问: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明确:简短、急促;都是感叹句,还有独词句。

提问:如果把这四个感叹句,颠倒一下位置,好不好?“爸!蛋!鸭下蛋了!鸭蛋!”

明确:不好。因为,原句的顺序更能表现杜小康发现鸭蛋的惊喜和神态。

总结:可见,小说用语言刻画人物,不在多,而在精。

④提问:小说的结尾用父亲的“下蛋了,下蛋了……”意味着什么?

⑤过渡:通过我们前面的讨论分析,想必大家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应该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提问:谁能再谈谈你现在对“在孤独中成长”的进一步认识?

总结:

①曹文轩《论孤独》中曾高度肯定“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②成长的过程是充满了曲折与困难的。成长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杜小康由小男孩成长为男子汉,是在与这暴风雨挫折较量中,在“挽救家道”的孤独的征程中蜕变的。

③几乎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需要“孤独”的“催化剂”,它是成长的一场洗礼。所以,孤独不仅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需。

3、诗意地栖居:

北大才子余杰曾说:“孤独就象篱笆,有了篱笆,才有自己的园地。”

总结:年少即诗人,孤独即诗人。丑小鸭也许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就让我们用诗意的眼光去欣赏我们的生活,去面对成长中的孤独和苦难,让自己诗意地成长、诗意地蜕变,直至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简短 篇2

《孤独之旅》一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体现了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

《孤独之旅》一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体现了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索的兴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现在我对这节课从两大方面反思如下:

一、任务达程度凸显。

《孤独之旅》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孤独,是生活给予他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人生考题。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我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因此从整堂课的构思看,以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为主线来理解分析课文,思路清晰,也很好的体现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在三要素中,重点围绕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心里感受展开分析,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显著。

二、课堂生成效果佳。

1、从导入看,仇老师在教学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既明确了课文背景,也了解了课文内容;又借助影视来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愉悦,给学生一个理解课文的途径,又以此导入新课,走进文本的方式拟定了教学流程:

(1)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2)速读课文,感悟孤独。

(3)联系自身,畅谈孤独。

2、从指导阅读看,我们团队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来达到最理想的阅读效果。这正对应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

因此,我们团队认为“板块一”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小说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学生板演后,教师让学生读,教师巧妙的提示,学生便顺利的概括出“杜小康和父亲在芦苇荡放鸭子,经历风雨后成长。”这一环节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让学生的感知课文,这初步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环节又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常规教学,也教会了学生在以后阅读小说的方法,并培养了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板块二” 通过学生四人一组快速浏览课文,学生找关键语段来深入研析课文,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感悟孤独,突破文章的重点。我们团队认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囿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又因为这是第一课时,仇老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把重点放在赏析典型环境下人物的心理感受,而情节一带而过,没有去追求面面俱到,但以点带面,也收到同样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的设置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给予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合作机会。特别是仇老师在这一环中的图片展示时,配以简单的三个问句:“呆一天还行,呆一个月甚至是一年呢?”学生自然有了“受不了”的答案,顷刻之间学生便走进了杜小康的内心。

“板块三”则是为学生设置了写作平台,通过学生写几十个字的短信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畅谈人生感悟,敢于面对孤独,并在孤独中收获成长、勇气和思想。从而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也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是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积极发言中锻炼了自己,同时在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时,学生有了成就感,身心感到了愉悦。

3、从多媒体使用上看,仇老师不喜欢花哨的东西,但只要和文本切合的好的歌曲、影视或图片,她都要好好利用,比如在本节课用到的芦苇荡图片以及在课前播放的歌曲《重头再来》,导入新课时插入电影《草房子》相关的视频,这都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多感官并用去感受文学的美!

三、经过细品与反思,我们团队也发现了这样那样不完美之处:

1、课堂时间安排还不够充裕。在给学生速读概括,找关键语句方面用的时间较长,学生抒写自己内心感受后展示的时间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2、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为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3、由于疏忽,在设计拓展作业时:如果你是文中的杜小康,想给老师、爸爸、妈妈、同学……写信,情书孤独之境时,意外的将爸爸也打进课件里,如果爸爸、妈妈直接换成亲人会更好。

4、仇老师在偶发事件处理上不够妥当,男生不敢发言,教师应鼓励学生,不会没关系,重在参与,然后再让男生回答。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团队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永远告诫自己:“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误,敢于尝试!”这样,我们才会不断进步。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简短 篇3

几经周折,当我将《孤独之旅》这节公开课上了后,第一感觉就是如释重负。毕竟,期中前就定下的上课内容,由原先十二周到十三周再到十四周,我的心头早就有点招架不住。之后,又因准备的班级不巧已上(那位老师忘了),零时只得调至初二,为此我又得准备教材。虽然这节课我已试上两次,虽然这节课并不成功,还有许多不足,但我想我已经认真对待了。当然,我更清楚: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学生的确与区各学校相差甚远,还有待细心学习。

《孤独之旅》这部反映少年成长的小说,作者恐怕不止希望教者让学生明白杜小康心理历程,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与细节描写,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成长的意义,培养坚强的品格。为此,我在教学《孤独之旅》时,紧扣新课标指出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入手,过程中采取各式方法引导他们的情感、思维积极活动。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基本目标中,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于课题《孤独之旅》含义的理解,我主要是想通过认识其心理历程(具体几个阶段)来认识。虽然这部分学生未能全面理解,完全动起来,关键源于我对文本引导认识不够,对其成长阶段带学生品读太少,再加上忙于抢时间,析环境。至于品读赏析环境,则想通过选读、评析、范读、齐读来处理。但没想到,初二同学会如此。原本以情育人、以美育人的设想只能化为零。

当然我也非常认可各位骨干教师精彩的点评,但我上课前也想到:整节课容量太大,如何有效腾出时间给学生足够赏析?既要体现一节课的完整,又要有效训练学生各种能力。为此我只能压前面,以提供足够时间来赏析。换句话,如果上两课时,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肯定要深得多。读当然是最重要的。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简短 篇4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4、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5、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和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情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教学辅助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歌曲《真心英雄》的歌词中“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一句意蕴丰富。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下列字词:

⑴注音:

轩(xuān)雍(yōng)撅(juē)觅食(mì)

嬉闹(xī)掺杂(chān)给予(jīyǔ)

撩逗(liáo)凹地(āo)胆怯(qiè)

⑵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②机灵。

驱除:赶除,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址、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⑴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⑵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⑶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⑴心理活动的发展:

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走了。

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⑵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可以概括为两点:

①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②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四、品味语句,体会作品情蕴

1、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结:

如:

⑴“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⑵“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⑶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无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在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⑷“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⑸“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系于一射的鸭群面临灭顶这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⑹“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⑴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⑵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⑶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合作探究:

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小组研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五、体验反思

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芦荡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落实情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语,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及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情感体验。

二、教学亮点有哪些

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传神精美的语言,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提高描写自然环境的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矫正措施

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于文中主人公的孤独与无奈,学生想要真正体会感悟仍有一定困难,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弱势群体,这也许能让学生丰富情感体验。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简短 篇5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我在“学探议练”教学模式思想的指导下,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文教育的回归。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视频展台。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跳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思路

①、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预习,自行解决阅读障碍;

②、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导入新课,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小说三要素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③、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读研读,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④、联系学生自身,由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课内外文学的积累赏析来品味孤独,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勇敢的面对孤独。

教学流程

(课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文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歌曲《真心英雄》,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来。)

一、情感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而在众多的考验当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道旅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

二、设疑激趣,整体感知:

1、 小说写了谁的孤独之旅?

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段孤独之旅呢?(研读第一段,品味词语“竟”“忽然”“只好”。)

2、 假如让你不上学,跟着自己的父亲去谋生,你愿意吗?(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生活体验)

杜小康愿意跟着父亲去放鸭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找出关键句子)

过渡:课文第48段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这个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杜小康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考验才体会到自己长大了呢?让我们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三、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1、 请看大屏幕(课本里的插图),谁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或者说明一下它?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谁能猜出杜小康当时的心情?(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茫然、恐慌、孤独等等)

2、 据学生的回答追问,进行文本细读:

追问: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语句吗?课文是怎样表现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独的?(让学生划出相应的段落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的品味推敲揣摩语言)

A、 茫然——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写,更换人称朗读,采用第一人称朗读,让学学生谈“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并相互评价。

B、 恐慌——齐声朗读第21自然段:

质疑:⑴、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较生动?这些词语能否更换?

(“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⑵、更换人称朗读、体验。说说为什么描写芦苇荡。(以景衬情,衬托杜内心的恐慌)

C、 孤独——研读第29-33段,读读议议,说说杜小康的孤独体现在哪里?

(背井离乡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茫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心灵寂寞的孤独)

质疑:品味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①杜小康与父亲一起离开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环境的孤独。②杜小康心灵的成长过程)

3、 看到杜小康如此的茫然无助、孤独无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将会怎样安慰他?请几名同学说说。

点拨:最好能够用一首诗歌来劝慰一下他,想一想咱们学过的诗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齐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过渡:(教师幽默风趣的,手指大屏幕)看!杜小康听到我们声情并茂的“劝慰”,感动得都哭了。……?!他有没有哭?

4、 从文中看,杜小康在什么情况下哭的?(经历了暴风雨,在暴风雨中找回鸭子之后)

过渡: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暴风雨?在暴风雨中他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

文本细读: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36自然段和46段。小组合作讨论。

质疑:⑴、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暴风雨的?(视觉、听觉)试找出相关句子。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和拟人)有何妙处?(分析“歇斯底里”一词)

⑶、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反衬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

⑷、暴风雨过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你能说明白吗?(委屈;激动;战胜了暴风雨的考验,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5、主题: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6、 教师小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因为杜小康忍受了孤独,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才学会了坚强,完成了这段“孤独之旅”。我们相信杜小康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强稳重,因为情感上的寂寞、生活上的无助、环境中的恐慌和对未来的茫然等诸多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的雕刻着他的灵魂。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独--→磨难--→坚强

成长之旅

拓展延伸,品味孤独:

1、 其实,有许多成功的人物,都曾经经受过孤独?想一想,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多少经受孤独的人物形象呢?

(丑小鸭、韩麦尔、闻一多、贝多芬、鲁滨逊、夸父、孔子、居里夫人……)

总结:孤独是一种创造,是灵魂的舞蹈。我相信孤独的心灵肯定包裹着一颗珍珠,那珍珠是它坚韧而又柔软的追求和理想。

2、 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屈辱与泪水。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贵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残酷又美丽的题目。

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会怎样看待“孤独”?

3、结束语:同学们,其实你们身上也有杜小康的优秀品质。因为今天你们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勇敢、好学、谦虚、坦诚……希望你们在与孤独不期而遇时,要勇敢面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现在我们将满腔感慨化作歌声,让我们齐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原则,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略作反思。

一、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教学设计立足大语文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张孝纯语)。我认为,有限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抓住文本,放眼课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语言资料,并加以积累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我紧扣“成长”和“孤独”角度进行教学立意,从学生喜爱的歌曲入课,设计了“换位思考的体验”、“劝慰式的口语表达”、“孤独形象的举例”、“孤独心曲的倾诉”等衔接自然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课堂教学彰显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语)。鉴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将学生有语言、文体的层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层面。笔者抓住了小说文体的特点,由人物形象、环境细节描写入手,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小说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气息,从而感受到浓郁的语文味。当然,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全部朗读,则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因此我采用了跳读法,抓住重点段落(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细读文本,并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但是由于我朗读水平的缺陷,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简短 篇6

课文简介

本文记叙了一个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的故事,令人感恩良多。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在朗读中逐步进人情境,体会文章中的美好情韵,逐步领略到文章中的深层意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二、学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轻声朗读。

2、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嬉闹掺杂给予

3、学生迅速摘抄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字词,并记忆下来:

厚实一落千丈朦朦胧胧茫然

驱除没头没脑日甚一日乘巧

4、要求学生反复记忆,并可以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三到四个词语说一段话,以加深对词语的印象。

三、朗读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课文相当长,如果全部朗读,则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因此可以采用选择重点段落朗读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也为后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要求学生朗读如下段落:

⑴刚刚出发时,杜小康想回家,而杜雍和则“不肯稍微慢下一点来”,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学生齐读“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⑵到达芦苇荡之后,父亲和儿子的内心感受是不相同的。杜小康“害怕”“有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而父亲也有所“慌张”,却竭力安慰自己的儿子。

指名学生朗读“这才是真正的芦荡……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⑶故事继续向前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两人感受着特别的孤独。这部分内容明显地应和着课文标题。

学生朗读“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那种孤独的味道。

⑷在那个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这段内容对杜小康的成长成熟有质的飞跃的作用,要注意体会文章是如何描写杜小康的言行的。

学生自由朗读“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阅读文章要善于概括,迅速把握其中最主要的内容。要求学生用下面这个句式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关于这个内容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最终正确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主题。

四、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明确: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一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一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3、讨论交流:

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

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明确:通过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标题“孤独之旅”的具体含义,并体会其中的妙处。

五、寻读课文美点,深入鉴赏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一是所选景物描写的段落,是如何表现出一种美的,二是要注意所选景物描写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本文的评论文章,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简短 篇7

几经周折,当我将《孤独之旅》这节公开课上了后,第一感觉就是如释重负。毕竟,期中前就定下的上课内容,由原先十二周到十三周再到十四周,我的心头早就有点招架不住。之后,又因准备的班级不巧已上(那位老师忘了),零时只得调至初二,为此我又得准备教材。虽然这节课我已试上两次,虽然这节课并不成功,还有许多不足,但我想我已经认真对待了。当然,我更清楚: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学生的确与区各学校相差甚远,还有待细心学习。

《孤独之旅》这部反映少年成长的小说,作者恐怕不止希望教者让学生明白杜小康心理历程,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与细节描写,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成长的意义,培养坚强的品格。为此,我在教学《孤独之旅》时,紧扣新课标指出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入手,过程中采取各式方法引导他们的情感、思维积极活动。

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基本目标中,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于课题《孤独之旅》含义的理解,我主要是想通过认识其心理历程(具体几个阶段)来认识。虽然这部分学生未能全面理解,完全动起来,关键源于我对文本引导认识不够,对其成长阶段带学生品读太少,再加上忙于抢时间,析环境。至于品读赏析环境,则想通过选读、评析、范读、齐读来处理。但没想到,初二同学会如此。原本以情育人、以美育人的设想只能化为零。

当然我也非常认可各位骨干教师精彩的点评,但我上课前也想到:整节课容量太大,如何有效腾出时间给学生足够赏析?既要体现一节课的完整,又要有效训练学生各种能力。为此我只能压前面,以提供足够时间来赏析。换句话,如果上两课时,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肯定要深得多。读当然是最重要的。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四:

《孤独之旅》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孤独,是生活给予他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人生考题。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我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所以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所以对于这堂课,我做了这样设想,教学内容上,学生通过这节课对这篇小说的学习,能够了解到原来这“孤独之旅”就是杜小康在经历了恐惧、孤独变得坚强的心灵成长之旅,能够感悟到挫折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能正确认识挫折。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简短 篇8

《孤独之旅》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孤独,是生活给予他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人生考题。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我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所以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所以对于这堂课,我做了这样设想,教学内容上,学生通过这节课对这篇小说的学习,能够了解到原来这“孤独之旅”就是杜小康在经历了恐惧、孤独变得坚强的心灵成长之旅,能够感悟到挫折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能正确认识挫折。

1、请认真阅读文章,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杜小康的心理成长过程

2、细读文本,分别找出并品析反映杜小康心理状态的词句,在文中划出并做好批注,每个心理不少于两处。

3、《孤独之旅》这个题目是作者后加的,请你再读课文,也来拟一标题。

(1)你拟的标题是:

(2)你拟题的理由:

(3)比较作者的题目,谈谈你的看法。

我觉得我的这堂课,课堂上就是一个讨论、展现思想成果的过程,学生们都是在打有准备的仗,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通过“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心理成长过程”和“换标题,比较标题”这两个教学环节,学生对“孤独之旅”含义的理解也很透彻了。这堂课下来,我自己也感觉到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课堂上创设情景还不够,也因为这一课只计划用一课时完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本文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值得一“赏”,尤其是结尾那激动人心的语言描写,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和教学主题的鲜明突出,我放弃了这些精彩描写。

「教案参考」孤独之旅教学思考其六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参考」孤独之旅教学思考其六”,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衡量一堂语文课是不是好课,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有所得,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而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实际,课堂组织实施是否科学合理。

一、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将教学目标简约化,使学生易学易得易消化。

有效教学有赖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设定。它基于三个支点:1、是对学情的准确把握;2、是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3、是教学目标必须集中、单一。

第一:我们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情感积淀、智力水平的基础上的,是以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为出发点的。

有时候,教师或以自己的感知强加于学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忽视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样的结果,哪怕是名家名篇,学生也会无动于衷。这种不从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只会使学生迷失自己,丧失阅读兴趣。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学生,都是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可以说从一出生,就是家庭的中心,生活在安逸祥和的环境中,不具备面对孤独的情感体验。如果找不到共鸣的地方,还会出现教师在台上激情澎湃,学生却无动于衷的尴尬局面。我的导入,是在课前充分而亲切的沟通交流和情感互动中唤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关注和接近,避开抽象的题目;为新课文构筑背景,以求教材与生活,作者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自然与课文接轨。

第二: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我们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其实就是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来体现的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我始终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语文教师决定所谓的“教什么”的问题,就是他从文本中选择、定位合适的单元内容的过程,而这有赖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独到的理解。

对《孤独之旅》的核心价值的认识,我的看法是: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文本为强化”孤独之感”而采用的人物细节描写、父亲的侧面烘托、环境的多重渲染等手法的运用。

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涉及一篇课文中所有含有教学价值的信息。通俗的说一堂课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实,每一节课的目标集中、单一了,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能动性,才能在课堂上有思想,最大限度的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维的深度。这就是我们所说“一课一得”。

二、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必须凸现学生主体意识,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触摸语言。

考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终极归宿是看学生学习活动是否充分、思维是否活跃、思想是否发展。“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是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它应该是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有效确立、和谐共振的结果。

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定式。一堂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文本、时事、教师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全班同学跃跃欲试,发言空前热烈的课未必是好课;全班同学既不举手也不发言,只是心无旁骛听讲、思考的课也不一定不好。

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定式。一堂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文本、时事、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尽量少说话的课未必是好课,关键是看教师是否问的得法,引的到位。如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杜小康已经长大时,试着品味了人物的第三句话,就在学生不得要领时,我给予了两次点拨:1、杜小康是在什么时候讲这句话的(暴风雨将歇时);2、他又是在怎样的状况下说这样的话的(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情况下),使学生顿时豁然开朗。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适当地运用了追问,都能问在学生欲言又止处,问在学生思想阻梗处,起到了较好的深化点拨作用。设问“宜粗”不宜“细”,宜“放”不宜“收”。就是说要能够从整体上关照到课堂目标的达成,要能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想,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是,我觉得粗化设问的同时,不能使问题流于隐晦,这反而会增加学生思考的难度,与我们目标简化、增强效果的目标相悖。

当然,教师一讲到底,学生积极思维的课不一定不好。关键是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和自己个人表演的道具,不能用花哨的技巧干扰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想的空间,使学生无法舒展自己的身心,无法实现与文本的零距离的对话,思想无法突围。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能亲密接触文本,充分涵咏语言,深入体验感悟的时机。唯如此,我们教师,即使是一枝芦苇,那也是一枝会思想的芦苇;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才是学生思想飞扬的场所。

[优质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如何写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知道怎么写优秀范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优质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如何写》,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意深刻。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人物成长历程,又能激发学生丰富情感,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树立积极人生态度。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因此教读本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孤独之旅》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继《故乡》之后的第二篇小说,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解同体裁文章内容、感知文章深意的基本能力,为此,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初步把握鉴赏小说的一般原则。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之旅”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北京时间20xx年4月4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公布了20xx年度“国际安徒生奖”获奖者名单。最终,来自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不负众望,顺利摘得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实现了华人在该奖上零的突破!他曾说过:“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看看主人公历经了怎样的成长历程。本文选自他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给生字注音,积累“厚实、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以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交流,教师归纳:例:课文讲述了少年杜小康在芦苇荡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三、探究理解

1.杜小康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学生速读有关杜小康的选段,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获取信息,交流归纳: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他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2.如何理解杜小康找到鸭群后“哭了起来”师生讨论交流,总结:

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激动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3.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并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学生诵读精彩的景物描写,理解其作用,师生交流归纳。

例:①.“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突出划船赶鸭子的速度很快,烘托了父子俩对前途的茫然无助的心情。)②.“这才是真正的芦荡,??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渲染了气氛,更增添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③.“鸭们十分乖巧。??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以鸭子对唯一的小船的依靠烘托出父子俩此时孤独、恐惧、无依的心理。)④.“一早上,??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作者对暴风雨的描写淋漓尽致,可怕的暴风雨让杜小康体验了真正成长的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⑤.鸭们也长大了,??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以鸭子的成长象征着小康的成熟,深化了小说主题。)

归纳:一般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4.深层感受“孤独之旅”的含义

教师归纳:一路走来,面对孤独,杜小康经历了最初的害怕胆怯,然后不再恐慌,不再逃避,最后在孤独中成长、坚强起来。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更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本文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成熟。这才是“孤独之旅”的真正含义。

四、课堂小结:孤独之旅走完了,而小康他还得借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五、作业设计:1.反复诵读课文,摘抄文中的精彩段落,加以鉴赏,积累语言。2.阅读《草房子》3..完成小作文《我的孤独之旅》

六、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杜小康

茫然、恐惧、孤独--→不再恐慌--→磨难--→长大坚强(孤独)↓

成长之旅

孤独的小熊小班教案反思合集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教案有利于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潜力、总结教学经验,编写教案时可以借鉴哪些范文呢?下面是76范文网的编辑精心整理的"孤独的小熊小班教案反思",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孤独的小熊小班教案反思 篇1

小班教案小熊的帽子,如下所示,供大家参考。

活动目标:

1、观察、理解小熊寻找帽子的有关情节,知道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能安静地听老师讲故事,并愿意大胆地讲讲演演故事中的有趣情节。

活动准备:

1、PPT课件2、小熊毛绒玩具一个,帽子一顶。

活动过程:

一、引题师:嗨!大家好!(学说小熊的语气打招呼)瞧,小熊今天打扮得可真帅,原来它要去朋友家作客。你们猜它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回答)二、播放PPT,理解故事内容。

1、第一幅图:师:①这是什么声音呀?(播放风声)②大风吹来了,会发生什么事情?③小熊的帽子吹跑了,小熊的表情会是怎么样的?谁来学学小熊的表情?(幼儿学做表情)2、第二幅图:师:①是谁在说话?青蛙刚才是怎么说的?(幼儿学说)②小熊又会怎么说呢?谁把小熊的话记住了。(幼儿学说)③现在我来当小青蛙,你们来当小熊,我们来学学他们刚才的对话。(第二次互换角色进行对话)3、第三幅图:师:①接下来,他们又会碰到谁?(小松鼠)②小松鼠会对小熊说些什么呢?③小熊又会怎么说呢?

4、第四幅图:师:小熊的帽子找到了没有?那小熊的帽子在哪里?

5、第五幅图:师:①小熊的帽子变成鸡宝宝的家了,那鸡妈妈会怎么说呢?②小熊没有了帽子,这可怎么办呢?

6、第六幅图:师:我们来看看小熊又是怎么做的?

二、结合课件,完整欣赏。

师:小熊的帽子变成了鸡宝宝的家,这可真有趣!我们一起完整地来听听这个故事吧!(完整欣赏故事)、师:小动物们觉得帮助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我们小朋友平时也要互相帮助!

孤独的小熊小班教案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比较和区别熊和小兔的不同特征,独立进行造型。

2、激发想象,培养专注学习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画好的小熊形象、重叠的碗、瓶子等。

2、记号笔、作画纸、蜡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

你们看过杂技表演吗?今天有一个朋友也来参加杂技表演了,你们看他是谁?(出示小熊)

二、讨论、比较小熊和小兔的异同。

小熊和小兔有什么不一样?(谁的耳朵是长长的,谁的耳朵是圆圆的;谁的鼻子是突出来的,谁的嘴巴上长胡须?)他们嘴上都有一条缝。

三、讨论节目表演。

今天,小熊来表演杂技,但是他不想表演旧节目,想表演新节目。

1、你们看,第一次训练员给他拿来了什么?(四个碗)你们想想,这些碗可以怎么表演?(顶在头上、手上等)

2、第二次拿来了什么?(瓶)这可以怎么表演?(一个手指顶住;一只手扔过去,另一只手接住;一只脚翘起来)

3、小熊才两个节目精彩吗?如果观众让小熊再来一个他怎么办?你们帮他想想好吗?

(变魔术、走钢丝、叠罗汉、高空荡秋千〈空中飞熊〉、顶球荡秋千)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给小熊画妆画的好看点,要上舞台的;小熊表演时要专心,否则要从钢丝上掉下来的……

五、评价。

这么多小熊今天表演时有没有讲话,都没讲话,怪不得有这么多节目。(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这只小熊他表演的是什么节目?(抛球、荡秋千、滑滑板……)

孤独的小熊小班教案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1、能安静地听故事,初步感受熊妈妈对小熊的爱。

2、喜欢模仿小鸟等动物的叫声,并愿意参加表演游戏。

活动准备:(认知准备)认识小动物,对它们的叫声有初步了解;

(材料准备)图片、故事录音。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听懂故事,愿意参加表演;

(活动难点)感受熊妈妈对小熊的爱。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小熊,问:这是谁呀?它长的什么样子?

·有一天,熊妈妈很早就起来了,她轻轻地下床,轻轻地走路,到地里去干活了。小熊还舒舒服服躺在床上睡大觉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介绍故事名称,请幼儿学说。

二、听赏、理解故事(解决重点)

·出示小鸟,问:它是谁?它是怎样唱歌的?(模仿小鸟叫声)

·逐个出示动物角色,分别认识,并模仿该动物的叫声。

问:看,小熊怎么样,它醒了吗?为什么没有醒

·出示妈妈,问:谁回来了?小熊醒了吗,它说了什么?(模仿小熊的话)

·问:小熊怎么会醒的?妈妈是用什么东西把它叫醒的?(解决难点)

你们吃过烘山芋吗,味道怎么样?

妈妈为什么要用烘山芋,不用别的东西呢?

你最喜欢什么?如果是你在睡觉,妈妈会用什么东西来叫醒你呢?

·完整听赏故事。

三、表演故事(解决重点)

1、出示动物头饰,请个别幼儿戴头饰,并帮助其他幼儿确定角色。

2、教师说旁白,并指导幼儿根据扮演的角色进行表演(模仿叫声和动作)。

四、延续活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继续进行故事表演。

孤独的小熊小班教案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5以内的序数,能按照序数找到相应的位置。

2、能正确的区分红、黄、蓝三种颜色,并能分辨白天和黑夜。

3、喜欢参加数学活动,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中颜色的戏票。有颜色的小椅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今天,我们小(5)的小熊们,要到电影院去看《功夫熊猫》了,可是,电影院呀很大很大的,里面的座位呀也很多,小熊们呀都要买票进去,你们看,老师已经帮你们买好票了。

二、基础部分:

1、师:首先,请小熊们看看,你身上的小熊是什么颜色的呀?幼儿回答。

2、师:请小熊们找到和你身上一样颜色的小椅子坐好了。幼儿自由的找和自己一样的颜色的小椅子。

3、发电影票,每人一张,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手上的电影票和别的小熊的电影票有什么不一样。(颜色不同)、(点不同)

4、请小熊说说手上的电影票有几个点,这些点有什么用呢?

5、请小熊按照电影票上的点来坐位置,教师观察坐的是否正确。

6、看来小熊们都会找到自己位置了,我们今天就可以看电影了,开心吗?

孤独的小熊小班教案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小熊和伙伴分享物品的美好情感。

2、辨认颜色,学习数数。

活动准备:

各色气球各一个;胖熊、小狗、小猫、小兔、小猪、袋鼠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五只气球,引导幼儿从气球的颜色生活联想气球像什么?

2、引出故事:有一只胖熊。它有五只不同颜色的气球,它会和谁一起玩气球呢?我们来听听故事《胖熊分气球》。

3、巩固故事名称:这个故事的题目叫什么呢?

二、讲述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

①胖熊拿来了五只气球,分给了谁?

②胖熊还帮它们做了什么事?

2、教师边讲故事边出示相应的图片,提问:

①红色的气球像什么?胖熊把红色气球分给谁?

②黄色的气球像什么?胖熊把黄色气球分给谁?

③绿色的气球像什么?胖熊把绿色气球分给谁?

④胖熊把紫色的气球分给谁?紫色的气球怎么会爆了呢?

⑤小猪哭了,胖熊又怎么做了呢?

⑥袋鼠阿姨为什么要把一束气球送给胖熊?

⑦你喜欢胖熊吗?为什么?

三、幼儿边看图边听教师再讲述一遍故事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这个故事情节比较统一、简单,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比较丰富,对于小班年龄的幼儿来说非常适合。生动、易懂的情节使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同时利用实物(气球)以及鲜艳的图片,使本次活动顺利展开。对于教师的提问,大部分孩子都能积极地回答出来,尤其是让“幼儿从气球的颜色生活联想气球像什么?”时,孩子们都能回想起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自然变得丰富多彩了。

孤独的小熊小班教案反思 篇6

活动名称《小熊的尾巴》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做自己是最棒的。

2、乐意大胆表达,感受故事的童趣。

一、猜尾巴,激发幼儿兴趣。

1.猜猜这是谁的尾巴?(小猴、松鼠)

2.这又会是谁呢?他的尾巴长得什么样的?

小结:原来是小熊的尾巴,圆圆的、小小的真可爱。

二、看图片,理解故事。

(一)观察讲述,理解故事前半段

ppT1:小熊非常健康活泼,看它在干什么?他玩得怎么样?

小结:小熊特别喜欢自己这个小小的灵活的尾巴,他每天在家里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小尾巴一点都不碍事。

ppT2:一天小熊出门看到了狐狸。狐狸在干什么?它的尾巴是什么样的?小熊看见了会怎么想?

ppT3:他又看到了谁?小猪在干什么?它的尾巴什么样的?小熊又会在想什么呢?

ppT4:接下来小熊还看到了谁?他们都在干什么?这回小熊会怎么想?

小结:小熊看到了真羡慕呀,他也想要一条这样大大的尾巴。

(二)做尾巴操,理解故事后半段

ppT5:你们的办法真多,小熊也想了一个办法:尾巴操(尾巴翘一翘,尾巴伸一伸,尾巴长长长。)

小结:终于,小熊长出了他所想要的所有的尾巴,高兴极了。

ppT6:小熊玩起了他的长尾巴,看它是怎么玩的?

ppT7-12:可是不久以后,小熊怎么了?为什么不开心,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结:原来长尾巴给小熊带来了许多不方便。

ppT13:小熊开始怀念自己的小尾巴,希望尾巴恢复原样:相反操(尾巴夹一夹、尾巴缩一缩、尾巴短短短)

小结:是呀,就像你们说的,自己的尾巴才是最好的。

三、讨论,大胆表达

1.完整听故事《小熊的尾巴》,一边听一边学着说一说,动一动。

2.小熊最喜欢自己的尾巴,你们最喜欢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

孤独的小熊小班教案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熟悉音乐,能随音乐较协调地做小跑步运动。

2、提醒幼儿倾听音乐,当音乐停止时迅速找到座位就近坐下。

活动准备:

1、教会幼儿唱《谁是小熊》的歌曲。

2、幼儿会玩抢椅子游戏。

活动过程:

1、出示小熊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有一个可爱的小动物来咱们小一班做客了,你们猜猜看会是哪个小动物呢?”

----“好了,你们的大眼睛看好了,是谁呀?”哦,原来是小熊来咱们班做客了,你们开心吗?来,我们一起来跟小熊打个招呼吧!

----“其实呀,小熊今天要跟我们玩个好玩的游戏,哎,你们的小耳朵仔细听,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玩的游戏呢?”

2、熟悉歌曲《谁是小熊》

----哦,原来小熊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名字叫《》,哎,这首好听的歌曲我们小一班的小朋友也会唱了,对不对啊?那我们一起跟着小熊把这首好听的歌曲再来唱一遍吧。

----“歌曲唱完了,谁没有家啊?”哎,奇怪了,小熊怎么会没有家呢?你们看,我们在做的每一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对不对?豆豆,你有家吗?那你的家在哪呢?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其实啊小熊是有自己的家的,为什么歌曲里唱到小熊没有家呢?因为啊,在一个茂密的森林里,它呀到处玩耍,东走走西看看,山洞里面空荡荡的,没有一个小动物,所以啊,它才迷路的。我们大家一起帮助找找这个傻小熊吧!

----“怎么样才能帮助这个傻小熊呢?”看看老师是怎么玩这个游戏的?

3、教师示范,介绍游戏玩法。

----“今天老师搬了五张椅子,变成了一个圆,老师啊要请刘伟小朋友围着椅子坐小炮的动作,当音乐停止的时候,我们的小朋友要立刻找到自己的小姨子坐下,没有找到椅子坐下的小朋友就是傻小熊。”

4、再次游戏,加强规则意识

----“这个游戏好玩吗?”还有谁想上来再来玩一玩的?

总结:组织幼儿掌握游戏的结尾处,音乐停止的时候,老师问:小熊是谁呀?我们的小朋友要用销售指着没有找到椅子的小朋友说:小熊就是我。

5、再请所有幼儿进行游戏,感知游戏的玩法。

孤独的小熊小班教案反思 篇8

下面是幼儿园小班说课稿《小熊请客》,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哦!

教材分析

《小熊请客》选自北师大出版社二年上册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六课时.4的乘法口诀。他是在学生学习了5、2、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这里用小熊串红果串请客这一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自觉经历用4连加的过程,为编4的口诀做准备。在推导4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口决特点。

根据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色,确立本节课的活动目标为:

一、活动目标

1、感受操作活动的乐趣,尝试与同伴配合操作材料。

2、在游戏中探索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和一样多。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用语言表达多少和一样多的数量关系。

二、准备

1、对应的两个物品(碗、勺、盘、叉等)若干组。

2、猫、狗、猴、兔及鱼、骨头、桃、萝卜若干套。

3、小熊头饰一个。

三、重难点

学习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和一样多。

四、设计思路

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一一对应,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来发现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去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一一对应地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种不经计数比较的前数概念,因为它并不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这种理解的一个基础。因此,在活动中教师不向幼儿传授一一对应的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整个活动就是一次角色游戏,教师和幼儿在游戏的互动中通过帮小熊准备客人的食物和餐具来探索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完成重难点的掌握。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该如何做,而是引导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情景氛围中自己解决问题,努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五、活动过程

1、创设氛围,引出活动。

教师以小熊的口吻:我今天请客,客人太多,不知道食物准备够了没有。想请大家来给我帮忙,行吗?

2、幼儿操作,探索一一对应的方法。

(1)交代要求:你们帮我看看哪一样食物不够,记在心里。然后告诉我:这些食物少了什么?多了什么?还是一样多呢?你是怎么发现的?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3)集体检查:什么食物少了?你是怎么发现的?

(4)教师小结,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记录结果。

3、小组操作,感受一一对应的方法。

(1)交代要求:客人就要来了,餐具还没整理,你们再帮我理一理吧。看看有没有少了什么?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讨论:哪一件餐具少了?那一件多了?

4、请幼儿吃点心,感受成功的快乐。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合集10篇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合集10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篇1)

《认识水》教学反思范文

首先以谜语开头,学生很快的猜出。我想首先谜语是太简单了,对于学生没有了难度,起不到了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的目的。还有就是学生在事先已经知道要研究水,因此学生就会很容易猜到谜底是水了。我想以后再教学中,这一点要注意,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氛围没有用的东西,不要搞,除去他们。这样更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它的知识内容。

在学生认识水的时候,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辨一辨的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将自己所带的东西:雪碧、白醋、清水、牛奶等液体倒入纸杯子里,这样学生再进行打乱其顺序并且使学生进行采取我们感官进行辨别,将其中的清水找出。在学生进行活动之前,我首先让学生回顾另外我们进行认识物体的方式方法,及用感官认识物体的顺序。通过回顾,学生很快掌握认识物体的顺序,这样学生们再进行辨别物体。学生在进行活动的时候,都比较的容易的进行辨别,我也进行了指导,发现学生没有按照辨别的顺序。虽然这一点我强调了,但是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做。我想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的去做,这样不仅能够取得较为好的效果,而且比较的安全,而且能够养成学生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辨一辨的活动,较为容易的找到水的特征。我想这是学生进行将水和其它的液体进行对比,得出的较好的效果。如果没有先前的活动,虽然学生有经验,但是效果相当于填鸭式教学了。

在这环节之后,我提问你看水在这个杯子里是这样的形状,在那个杯子里是那个形状,那么这种现象说明了说明了。学生进行思考后得出是由于没有没有形状的缘故。这样难点又解除了。我现在想来,我多准备几个各种各样的形状的瓶子,那么学生通过观察就会更好的进行理解与掌握。

在这之后我将其中的水的倒在手上,然后又流到地上,问:这是水的什么特性呢?同时提示如果是块橡皮,能够这样吗?学生就很快的得出水能够流动的特性。

在接下来的介绍固体、液体的概念时就较为轻松的解决。

然后是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学生通过阅读书上的资料,较为容易的进行理解和掌握。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篇2)

《元角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元角分的认识》是一年级第二册的内容,13种人民币的面值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调查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是浮浅的,而且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会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而一年级小学生又缺乏购物的社会经验。本节课正是从学生这一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做了生活化、活动化两方面的加工,受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并从中渗透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进行了民族精神及爱国主义教育。

1、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活动是教学的核心,是教育的基本形态。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直观情景,引导学生认识13种不同的人民币;创设问题情境,为13种不同的人民币进行分类,揭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创设活动场境,对人民币的换算、数人民币,揭示不同的付钱方法和元角分的进率。学生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主体参与、合作交流、发现探索、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联系生活,体现人民币的社会价值。

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来自“科学世界”的内容,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课程才能够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购物的场景,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要用到人民币。在此环节中我渗透了爱护人民币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人民币是代表我们国家的货币,要爱护人民币。加强了学生们的民族意识。其次,让学生体会用多种付钱方法买东西,开拓思路,体现开放性、趣味性,找到最简便的付钱方法,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和实用性;最后组织学生模拟购物,利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买的同时,经历了用一定数量的钱买单一物品或多种物品、付钱、找钱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有关知识,提高了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篇3)

“认识分数”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而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步接触的基础知识。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与平均分的经验分不开。其实,学生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本节课是“认识分数”的第一课。因此,教学时,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小朋友,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想办法来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我先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平均分月饼。让学生通过观察平均分的过程。先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练习的中,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1/4 。并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折纸操作和判断题的练习,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份之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篇4)

闽侯实验小学 执教老师: 陈春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88-89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的学习,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从学生生活实际来看,学生对小数并非一无所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多的购物经历,学生最熟悉的小数就是商品价格。但是,学生在此积累的关于小数的认识还属于“街头数学”,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建立在“街头数学”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从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的理性认识,即让学生获得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学习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北京奥运会及福建人何雯娜的一些信息,唤起学生对已有小数表象的回忆,从而形成原始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出小数。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爱乡的情怀。

2、联系经验,学习读写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试读小数,自己进行分析、判断。由于在四年级还要具体认识小数,所以在这里只是对小数的读法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感知该如何读小数。

3、理解生活中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由于学生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所以通过课件展示商品价格,放手让学生试着填写价格表,再说说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表示多少,最后引导学生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元”,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右边第二位表示“分”。让学生产生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意义的感受。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也是放手通过“做一做”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感知。

(2)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1分米、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而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究。因此,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时采取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时采取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一步一步引导,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左边表示“米”,右边第一位表示“分米”,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学生就会很快明白小数在长度单位中的实际含义,以及初步感知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4、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通过课件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上姚明与抗震小英雄林浩一起出场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再通过猜一猜、写一写、说一说,以及紧接着的介绍自己的身高、猜老师的身高,既是巩固小数读法与意义,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数感,形式活泼,吸引学生。

同时,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通过课件适时地展示小数的发展历史,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5、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小数的形式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既关注了学生情感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知识的快乐,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

预设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在合作与探究过程中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

2、会用小数表示简单的米数和元数。

教学难点: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介绍有关奥运会中的数据

北京奥运会我国荣获51枚金牌。福建小将何雯娜,以总分37.80 为中国夺得奥运历史上首枚蹦床金牌,实现了历史突破。 何雯娜,20岁,身高1.61米, 体重49.5千克。在比赛中她空翻高度惊人,最高蹦达8.65米。她的成功,使全体福建人为之欢呼雀跃。

2、引出课题

二、联系经验 学习读写

(一)读一读

尝试读——分析比较——总结提升

(二)写一写

介绍书写——收集典型作业——展示——评讲

(三)说一说

1、出示商品与价格,说说这些商品的价格是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2、介绍课前收集的商品价格。

3、小结

小数点的左边是表示多少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表示几角,第二位是表示几分。

(四)忆一忆

超市中的商品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请你们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突出重点 理解意义

(一)、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这十分之一米还可以用小数表示写成0.1米。

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表示的长度相等吗?所以这句话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板:1分米=1/10米=0.1米)

0.1米有1米那样长吗?所以小数点左边写0,小数点右边的1是表示1米还是1分米?

(二)、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

(三)、自主理解以“元”作单位的一位、二位小数的含义。

(四)、观察比较 发现规律

像0.1 、0.2、 0.5 、0.8 、0.9这样的小数,因为小数部分只有一位,我们把他们叫做一位小数。其实一位小数表示的都是什么样的分数呢?

像0.01 0.06 0.10这样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两位,我们把他们叫做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的都是百分之几。

四、实践应用 巩固提高

1、理解“何雯娜身高1.61米”、“空翻最高达到8.65米”中两个小数表示的意思。

2、改写姚明身高和抗震小英雄林浩的身高。

3、介绍自己的身高。

4、用小数猜老师的身高。

5、介绍小数发展的历史。

五、总结评价 促进发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把这节课的最佳表现定为1分,你能得到多少分呢?请用一个小数来表示。

教后反思: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要达成这一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努力走进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所想。

首先,我个人认为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本节课在教学中,本人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习巩固,无不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奥运会及超市中的商品,介绍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介绍自己的身高等,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承载着小数,现实中孕育着小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理念。

2、借知识经验促正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本节课通过鼓励学生读小数和启发探究式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本次课堂中发挥了积极的正迁移作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小数的读法,学生似曾相识,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中产生的两种正误读法,唤醒生活经验,并借整数读法形成知识经验的正迁移,明确小数的正确读法。再比如,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板书和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习,提高了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的能力。

3、还学生课堂的主动权。

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本人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习的时间、空间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同时,整节课没有教师的说教,只有师生间的探讨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没有教师的尖刻批评,只有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生动简练,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的错误,机智地加以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新知,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了数学素养。

其次,整个教学中本人感到在“巧用生成资源”方面,本人做得还不够,比如,在巩固练习环节,当出示何雯娜蹦床最高过到8.65米,让学生说说“8.65米是表示多少时,一个学生说成865米,此时本人只是简单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果课堂中巧妙地说:“看,对面的那座山才八百多米高,何雯娜能蹦那样高吗?那她岂不是成了孙悟空?其实8.65米只比我们的两层楼高一些,那8.65米应该表示多少呢?”通过如此引导,想必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篇5)

今天,在教授乘法初级理解之后,出现了这样一个练习题,6+6+6+4被改写成乘法公式。大多数学生做:(1)6╳ 4 + 4 (2) 6 ? 5-2令我惊讶的是,我的一个同学7岁? 我立刻称赞了他,并对他的聪明才智感到惊讶。我们教育工作者难道不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吗?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单一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现代的学习方式,即提倡学生的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在未来社会,学生掌握的知识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即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作为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盲目地学习如何将自己或书本上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当出现新问题时,他们会用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分析和解决,而不仅仅是被动的理解。就像刚才那个学生一样,他把6+6+6+4直接改写成了7? 根据他今天学到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以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学习新知识,将新知识或问题与现有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并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推动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我们的学生有很大的潜力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篇6)

《认识负数》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

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感知到正数与负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数量。教学时有几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

1、对温度计上零度以下温度“读”与“画”容易出错。

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对温度计有一定的认识,课前也知道温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华氏度、摄氏度,但学生在读温度计上刻度时(尤其是读零度以下的温度)学生习惯性从下往上读,如:

此题学生容易读成“零下十一摄氏度”,因此在例题教学时就要让学生明确读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方法——都是从零开始往上或往下读。在初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并指边读。

2、对于楼层用正负数表示后,计算正负楼层之间的差距容易出错。

在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数、负数表示,楼层表示方法也不例外。地面以上记作“正”,地面以下记作“负”,但在实际生活中没有“0层”这一说法,因此学生在计算如:“温度从-3℃上升到3℃,上升了多少度?”学生基本都会将其看做-3到0,0到3,都能解答。而“从-3层走到3层,需要走几层?”学生容易回答“6层”这里学生容易忽略从-1层到1层之间是由一层。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建议学生画图标上数据,帮助理解。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篇7)

认识半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二课时,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认一认,拨一拨,认识了半时,并归纳出半时的时候时针、分针所指的位置特点。

看一看:学生通过对主题图整体观察,初步感知半时的时候时针、分针所指的位置特点。

拨一拨:本节课安排了多次让学生动手拨的机会,每次的要求都不同。第一次:师生一起拨,要求说说时针指着哪,分针指着哪,尤其是要说准时针的位置,即是指着几和几的正中间。第二次,老师说时刻,学生拨时刻,并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拨的。第三次,看谁拨的快。老师说时刻,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前来拨,其余学生在下面拨,拨好后,代表还要说说是怎么拨的,最后评出优胜组。三次活动,人人参与,人人动口,全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认识半时,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目标。一节课快要结束时,我问大家,谁知道时针从1走到2是多长时间?只有一个同学知道是一小时,再问:分针走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多长时间?没有一个人知道最后问:时针走一大格,分针呢?还是那个孩子知道。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篇8)

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

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篇9)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一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必须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并且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资料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我喜欢的时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经过比较,最终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经过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学生的不断练习,学生很快就学会看钟面上的整时。

在引导学生将时间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时,经过出示挂图演示小明的一天时间安排,使学生将小明的一天与自我的一天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来感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和思维本事,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简便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为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供给了良好的环境。最终,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渗透,到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向学生介绍分针、时针运动的方向时,没有向学生说明这就是顺时针方向。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十单元的资料。这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是以后学习时分的基础。一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生活经验,所以大多孩子会看整时,但这些经验只是粗浅的、感性的,对不一样的孩子来说层次也是不一样的。

一、利用生活经验

钟表在学生生活中就应是随处可见,十分熟悉的东西。所以,抓住学生对钟表的已有认识,从一开始的谜语导入,到你明白钟面上有些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并逐渐规范数学用语,比如学生交流的长针、短针,生活中常说的几点钟等。在认识几时后,请学生根据画面及所示的时间用完整的话说说“在什么时候的几时小朋友在干什么”。使学生掌握比较严谨、规范的数学语言,逐渐提升学生的认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认钟表》的设计着力体现了这一理念。特别是学习大约几时时,通过小明和妈妈看电影这一事情,明白“快到7时”和“7时刚过”都能够说成是“大约7时”。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学生感觉十分亲切自然,学得也特别认真和投入。最终的“钟表修理匠”练习,既搞笑味性,又很好地巩固了数学知识,同时还使数学有了鲜活的生活味。

二、注重动口、动手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和大约几时,并能根据相应的时间在钟面上拨出来。所以,在教学时特别注重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动口说一说。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说学生拨,老说拨学生说,同桌合作一人说一人拨等。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并能归纳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三、巧设儿歌点题

在新课结束时,我把整课的资料概括提炼成了一首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孩子们很是喜欢。

叮铃铃,叮铃铃,时钟叫我早早起。

滴答滴,滴答滴,时钟催我上学去。

分针指在十二上,时针指几读几时。

快到几时刚过几时,都可说成大约几时。

认识时钟真搞笑,珍惜时间寸光阴。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篇10)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因为有了做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体验,现在做一个梯形,学生能自己寻找材料,自己设计,方法多样,教学时我也放得比较开。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中问题进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拼、剪等图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

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动手分、动手拼,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积极性很高。

当然,在设计问题这块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并且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与引导性,这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简短版(合集10篇)


76范文网主题栏目精选:“小班科学教学反思”,敬请访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案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教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卖教学目标充分灵活的安排多媒体演示。一份好的教案写多少字合适呢?于是,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小班科学教学反思简短版。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简短版【篇1】

活动目的:

1、初步感知各种各样花灯的造型、色彩和图案。

2、知道元宵节要闹花灯,体验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幼儿有观赏花灯的经验。

物质准备:

(1)幼儿自带一盏花灯

(2)花灯PPT课件。

(3)逛花灯音乐一段。

环境准备:

华灯展。

活动过程:

1、以谈话"元宵到"引入话题。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元宵节的一些民俗。

播放PPT,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种的花灯,感受闹花灯的喜庆气氛,帮助幼儿梳理经验,介绍本地元宵节的一些民俗活动。

2欣赏'讲述各种各样的花灯。

组织幼儿参观花灯展:自由地欣赏与交流,感受花灯的多种多样,鼓励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花灯。

讲述自己最喜欢的花灯。

教师示范讲述,为幼儿提供欣赏和讲述的思路。

请几名幼儿给大家介绍有特色的花灯,提醒幼儿在介绍自己的花灯时,要注意说出自己的花灯的名称和特点。

交流:你见过哪些美丽的花灯?在哪里见过?

引导幼儿根据不同的制作材料,名称,形状,颜色和图案,进行欣赏与讲述。

归纳、整理经验:各种各样的花灯,有不同的形状、颜色和图案、有不同的名称3游戏"玩花灯"幼儿自由结伴,互换花灯再次欣赏并讲述。

提醒幼儿学会用礼貌用语与同伴互换花灯互换花灯,边欣赏边玩,体验玩花灯的乐趣。

反思和建议: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小班孩子的印象中只有吃汤圆,为什么要吃汤圆?元宵节还有哪些习俗呢?我们的孩子很少接触,知之甚少。我们的传统节日正被大家所忽略,所以在本周周末活动开展了一个迟来的元宵节活动。根据小班孩子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我利用正月十五拍来的花灯照片和图片给孩子直接的感官冲击,并让他们在看一看、说一说中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并知道是“团团圆圆”“期盼来年顺利”的意义。

在猜灯谜的游戏中达到高潮,孩子们积极踊跃,因为猜对了可以得到一个兔子花灯,他们非常喜欢!通过本次活动相信孩子们对元宵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简短版【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瓶盖子的作用,在寻找瓶子特征的过程中,尝试选择合适的盖子与瓶子进行匹配。

2.乐意探索拧、按等不同方法,尝试盖紧瓶盖,发展手部动作。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自己动手给瓶子盖盖子,发现不同的盖子适合不同瓶子。

活动难点:

发展孩子的手部动作,给各种瓶子盖盖子,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瓶子都是有盖子的,如果生活中少了盖子会带来很多方便;

环境准备:幼儿收集各种不同形状、功用的瓶子;泡沫板若干(和幼儿人数相当);橡皮筋(细而长,便于孩子操作);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并引导幼儿讨论盖子的作用

老师:我们的超市里有许多有用的瓶子,有饮料瓶、食品瓶、化妆品瓶、洗涤用品瓶等大大小小式样不一的瓶子,老师想在这些瓶子里装东西,可是一不小心把瓶盖子全弄乱了,这下该怎么办呢?

重点提问:老师心里真着急,没有了盖子,瓶子还能用吗?为什么?

老师根据孩子的回答进行小结:引导幼儿讨论瓶盖子的作用没有瓶盖子里面的东西会跑出来,会被弄脏,用时不方便,吃的东西就会变得不卫生。

二、找盖子

1、教师鼓励幼儿动手为瓶子找合适的盖子,将配好盖子的瓶子放在自己的泡沫板上。

这一环节中,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少为3个瓶子找到盖子,能力较强的孩子最多为6个瓶子找到了盖子,他们高高兴兴地将配好盖子的瓶子捧到了自己的家里(泡沫板上),还和旁边的同伴互相介绍自己的瓶子和盖子呢!

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方法,有的孩子通过观察瓶子和盖子的颜色来配对;有的孩子通过瓶子和盖子的大小来配对,老师仔细观察,记住孩子们的这些方法,小班的孩子语言能力还比较弱,可能自己使用的方法说不清楚,老师观察入微,稍后可以帮助孩子梳理经验。】

2、你给几个瓶子找到了盖子?

3、为什么还多出来几个盖子呢?它们到底是哪些瓶子的呢?

4、是怎么找到最合适的盖子的?怎么帮它盖盖子的呢?[.来源教案网]

5、每个瓶子都有不同的盖子,那么瓶子里的东西是怎么出来的呢?

三、找朋友

1、每个孩子去找两个好朋友瓶子,这两个好朋友要有一个地方是一样的,比如说它们都是饮料瓶子;

2、将找到的两个好朋友瓶子用橡皮筋捆绑在一起,送到自己的泡沫板上;

3、向大家介绍自己找到的两个好朋友瓶子一样的地方;

四、活动小结

小结瓶子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活动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瓶子和盖子、把玩弄瓶子和盖子,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积累一定的经验,经常见到幼儿对瓶盖的拧、开等动作很感兴趣,这些材料在生活中比较多见,活动很容易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在活动中幼儿都能动手尝试,在反复的操作中能找出瓶盖和瓶口匹配才能盖上的方法。

活动结束后.我将活动操作材料投放到区角游戏中,一来让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得到巩固练习,二来进一步满足幼儿的操作欲望,三来鼓励幼儿留意观察生活中不同类型的瓶子和盖子,发现了奇特的瓶子和盖子,可以带来与同伴一起分享。让幼儿初步产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并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简短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金鱼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学会由头至尾地观察金鱼。

3、懂得观赏金鱼,了解爱护和饲养金鱼的基本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玻璃缸,鱼缸中至少有一条金鱼、鱼食若干、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金鱼,初步认识金鱼。提问:

(1)鱼缸里有什么

(2)你喜欢它吗

教师提醒幼儿不用手触碰鱼缸中的金鱼。

2、知道幼儿有序地观察金鱼,了解金鱼的主要特征。提问:

(1)金鱼的头在哪里

(2)金鱼的所以身体上有什么

(3)金鱼身体后面是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观察到的金鱼的外形特征,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

3、请幼儿给金鱼喂食,观察金鱼吃食,了解其甚或习性。提问:

(1)金鱼爱吃什么

(2)金鱼喜欢住在哪里

教师告诉又有而在喂金鱼吃事物的时候,必须注意每天不能给鲸鱼喂许多事物,否则,金鱼吃得太多,会撑死的。接着,让幼儿模仿金鱼嘴一张一合地吃东西以及在水中摆动尾巴游来游去的样子。

4、教师带领幼儿阅读幼儿用书。

(1)让幼儿看图说说:画面上的金鱼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念儿歌《金鱼》,并带领幼儿看图念一念儿歌。

5、欣赏歌曲《小金鱼》,并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在教师里游来游去。

在活动中,指导幼儿有序地观察金鱼,了解金鱼的主要特征。有步骤的指导幼儿探索过程。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操作。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班级的自然角里养了金鱼,幼儿已有了一些对金鱼的了解,但了解的较肤浅,不全面,较分散。活动中将采用比较丰富多样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学习内容。将根据幼儿自己的独特的认知特点,采用让幼儿看看、给金鱼喂食,观察金鱼吃食,模仿小金鱼在教师里游来游去等活动认识金鱼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简短版【篇4】

幼儿园教学反思:小班科学活动树叶妈妈和孩子教学反思

在这个秋意浓浓的季节里,我们安排了“落叶飘飘”这个主题活动,来让幼儿感受秋天已经到来,冬天还会远吗?而《树叶妈妈和孩子》是主题活动中的一节科学活动。它通过这次活动来让幼儿认识、区别绿色和黄色,能一一对应找到相同的颜色,并体验妈妈和孩子的亲情。

活动分析:

1、在活动的开始前,为了让孩子有浓厚的兴趣,我请孩子们一起到幼儿园捡落叶,并要求他们在捡落叶的时候要看看这些落叶的区别:比如颜色不一样,形状不一样……

2、回到班级里,分享自己捡到的落叶。区分绿色和黄色,并把它们送回正确的家里。

3、请幼儿扮演树叶宝宝,老师扮演树妈妈。(每个孩子分到一篇树叶贴纸,有绿色和黄色之分。)

4、游戏:树叶宝宝找一找。(妈妈,妈妈,我在这里)

活动措施:

1、在第一个环节中,孩子捡到的树叶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的颜色,比如:深红色。这个时候老师应该给予孩子一个解释,要说清楚。不要让孩子认为落叶只有“绿色”和“黄色”,其实还有其他的颜色。

2、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可以先请孩子们来个热身活动:比如树叶躲起来,让孩子更容易记住自己是什么颜色的落叶。

3、在认识两种颜色的时候要不要掺插些有关其他绿色的东西呢?这样会不会把孩子们的思维扯远了呢?孩子们思维拓展是好事,但会不会使孩子离把我创设的落叶飘飘情境呢?考虑了一下,我还是把其他绿色的东西放在日常的活动中,或者延伸下一个科学活动,什么东西是绿色,什么东西是黄色。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简短版【篇5】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自己对于科学活动,总是很难处理好,要让枯燥的科学活动变得生动,受孩子喜欢,对教师来说这就是一大挑战,科学活动还要让孩子在科学活动中,自己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这又是给教师出的一大难题,可是只有把这些做到位了,那么科学活动,才能真正给孩子以启发。

一个活动下来,自己对自己设计、执教的活动,还是有让自己欢喜的地方的,但是也有不足:在品尝这一环节中我在教学上有点仓促,我应该让幼儿们从我的盘里挑一颗,把糖果拿在手里跟小伙伴们说一说,选的是什么糖?吃起来来两种糖有什么不一样?(主要让幼儿说出软和硬)这样活动的效果可能会更好。结果我是让他们过去品尝,回来时他们都快吃好了,我这时才问,因此孩子答不上来,的确这对小班孩子来说,有点困难,以后我会注意。最后,我分组让幼儿们把玩具分类送到两个不同的盒子,这环节,孩子们的表现非常棒。

因为这个活动是小班的科学活动,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要让他们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就要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一直以为,我总认为小班孩子需要通过角色扮演,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中,还是很乐意参与到活动中来的,对活动也表现得很积极。虽活动不是很成功,可我不后悔进行尝试,但在今后的活动中还是要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思想。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简短版【篇6】

活动意图:

让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现象,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过程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

活动目标:

1.感知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已初步感知摩擦起电。

2、每人一把塑料尺子,碎纸屑,大块厚卡纸,泡沫渣,毛线头,细羽绒,小石子,水彩笔,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搬运小纸屑

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

二、尝试与讨论

1.塑料尺在毛衣上反复摩擦几次,然后接近小纸屑。

2.有什么新发现

3.幼儿操作。(本文.来源:.教案网)用吹鼓的气球表面、塑料袋表面、塑料笔或塑料梳子等。

活动结束:

生活中什么时候感到有静电

活动延伸:

1.观察静电,如睡觉前,脱毛衣,看看能否听见噼啪的声音,能否看见火星。

2.了解如何消除静电,如用水或钥匙。

活动反思:

活动让孩子识别摩擦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猜想和验证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采用幼儿身边常见的现象,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注重幼儿发现交流和分享,活动符合科学启智研究理念和精神。基本完成预定目标。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简短版【篇7】

科学活动《按物体名称分类》这一内容比较开放,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在分玩具、分水果时,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物品。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不同发展水平。根据物体的特征名称进行分类,这对幼儿来说,可能是个难点,如何能又快又对地找出它们的异同处并进行分类,是个思维方法的问题。老师引导幼儿观察、整理各种玩具,找出它们异同处,并让孩子们分享交流“你们是怎么分的?”、引导幼儿用xx和xx放在一起。这也是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现将这次反思如下:

一、活动开始我用为“小白兔”搬家作为引入让我们班的孩子自由去探索“小白兔”家的物品,这样不但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还能更有兴趣学习。虽然有兴趣,但是可能我想的不够周到,我只考虑孩子的兴趣,却完全没有去考虑孩子们的能力水平,我提供的搬家物品(桌面玩具)类型太多了,如果我先2。3样再慢慢增加,我想就会更完美了。

二、我在让幼儿第一次探索时候,孩子刚开始很有兴趣,也有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这让我表示很欣慰,但是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能力强的孩子和能力弱的孩子有差别,能力强的孩子一直拿,一直再进行分类,而能力弱的孩子却在那边玩玩具,所以在针对这点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多去帮助能力弱的孩子进行活动,而不是只顾着能力强的孩子。还有在幼儿探索完成的时候,我的小结不够明了,我只是一句带过,让很多幼儿都懵懵懂懂,他们分玩具是要干嘛。这点很需要反省。

三、第一次探索完接下来就是第二次探索,第二次探索的物品,我选择的是生活中幼儿常见的水果:苹果、香蕉、梨子这三样水果。在环节开始时,孩子们看到一堆水果,不知有多兴奋,多开心。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我让孩子先认识这3样水果,然后再进行名称分类,并让幼儿学会用xx和xx放在一起。在分水果的时候,几乎全部的孩子都能够参与在活动当中,无论是能力强还是能力弱的,这让我感到很开心。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很棒,可是在让他们说是怎样分了?把xx和xx放在一起?能力强的孩子就会说,但是也没有说的很完整,而能力弱的孩子就不会说了,可见我们班的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是要更加加强的。

四、整堂课下来,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认为如果将第一次探索和第二次探索交换一下会更好些,因为分水果只有3样,而且比较明了,桌面玩具太多,而且形状也多,让孩子一开始就探索比较难的会比较不合理。

总之,要上好一堂好的公开课,没有充分的准备,充实的思考,是不能够诠释好一堂好的公开课的。在这次的公开课,我将反省我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一名教师。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简短版【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雨具,能说出它们的名称,知道雨天要带上或穿上雨。

2.学习雨具的安全使用,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从家中带一把儿童伞,一双小雨鞋或雨衣等

2.布置四个场景

3.课件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小朋友猜猜它是什么东西?

一朵花真有趣,晴天不开雨天开。(雨伞)

师:下雨啦!小朋友想一想,有什么东西可以帮助我们不被雨淋湿?

二、参观雨具展.

师:你们看,活动室有很多的宝贝,你们认识它们吗?小朋友去看一看

摸一摸,把你认识的雨具告诉好朋友。

1、提出参观的要求

师:小朋友在参观的时候不能抢东西,听到老师的指令要把东西放回原

马上回带坐位上。

提问:你认识哪些雨具?它是什么时候用的?

三、出示课件,认识各种雨具。

师:老师也带来了许多宝贝,你们看它是谁?

这是什么雨具?

师小结:雨伞、雨衣、雨披、雨鞋等。这些用来防雨的工具都叫雨具。它们都是雨天的宝贝。雨具的本领可大啦!雨衣有两只袖子,穿上它可以挡雨。撑开的雨伞也能挡住落下的雨。雨鞋能保护我们的小脚不被雨淋湿。

四、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雨具的安全使用。

师:你们已经认识了那么多的雨具,

提问:你会用雨具吗?请个别幼儿示范。

小结:打开伞的时候要注意周围,不伤及别人,看见旁边的人要打开雨伞,自己要避开,注意不伤及自己。

五、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

1、认识场景

师;这是谁的家?(雨衣、雨伞、雨鞋、雨披)

2、听指令玩游戏

师:请小朋友到雨衣的家里藏起来。(游戏反复进行)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选雨具并试穿

活动反思:

活动前教师在活动室布置了雨具展,孩子们看到多彩多样的雨具很感兴趣。活动一开始,教师以谜语引入,激发了幼儿兴趣,第二环节参观中,教师重点提出了参观的要求而没有很明确的提出探索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孩子都能说出雨具的名称并尝试使用雨具。在提问的时候,有些孩子显的迫不及待,这时的课堂气氛有点活跃,都想抢着回答。在教师的提醒下,孩子们安静下来了。[.来源教案网]在第三环节中,我把这一环境为重点环节,孩子们都掌握雨具的名称。第四环节为难点环节,幼儿在试穿中,教师讲的太多,应由幼儿自己说,教师起提升的作用。在游戏中幼儿玩的很开心同时也巩固了雨具的名称。

在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够规范,提问要带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提问的范围不限于幼儿能直接感知的内容,要进一步提一些能唤起幼儿想象和思维的内容。在安全使用环节,可重点讨论,让幼儿知道哪些是骑车用的雨具,哪些雨具骑车不能用。

对于这次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有不经人意之处,但是经过这次活动前前后后摸索学习,让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锻炼才会更好的成长。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简短版【篇9】

活动意图:

光随时随地的陪伴幼儿的生活,孩子们无时无刻都接触,因此开展此次活动。旨在探索中发现光的特性,充分感知光的特性,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对之产生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充分展现科学的特点和魅力。

活动目标:

1.了解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培养思维力和语言表达力。

3.激发对科学和自然物理现象的探索欲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布置好的暗室,内有电灯、台灯、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等。人手一面小镜子。

活动重难点:

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活动,发现光是明亮的,它能照亮周围世界。初步了解光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幼儿通过探索光从哪里来,了解太阳、电灯、蜡烛、燃烧物、火柴、打火机等都能发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暗室的环境

说出自己在暗室内的感觉,教师打开门,发现了什么?(亮光)

二、在观察、体验、操作活动中发现光的奥秘,即光的来源、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去室外寻找亮光,认识太阳光。

去室外找一找,亮光是从哪儿来的?

2.想办法让屋子亮起来。

将太阳公公关在门外,屋子里又黑了,请你们想办法让屋子里亮起来。

(1)(开电灯)根据幼儿所说打开电灯。

(2)幼儿发现屋子里亮起来了,那这个亮光是谁给我们送来的?(电灯)

(3)除了电灯外,还有别的办法来发出亮光吗?(幼儿开放性思维,提出各种办法。)

(4)一起做试验,让这些东西发出光来。(事先在教室四周桌上布置好台灯、蜡烛、电筒、火柴、打火机,由教师掌握。)

(5)刚才是让什么东西发光的?你是怎样做的?

(6)小结:台灯、电筒一按开关就亮了;蜡烛、要点火才能亮。那谁跟谁做朋友最好呢?(a.点火方式;b.光的颜色。)

(7)刚才我们小朋友发现火柴、打火机、电灯、台灯、蜡烛、煤油灯都能发光。

游戏:《踩影子》

3.光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如果没有光又会怎样?

(1)幼儿想过后同伴间互相交流。

(2)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

(3)引导幼儿在黑暗中发现夜光表亮光,进行科技教育。

(4)总结:今天我们小朋友知道了太阳、火柴、蜡烛、电灯、台灯、电筒它们都会发光。光能帮助我们看清周围的东西,给我们做事带来方便。

活动延伸:

1.让幼儿跟亮光做游戏。

2.一边做游戏,一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边玩边回答老师的提问,自由中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幼儿观察和亲身体验,发现光是明亮的,它能照亮周围世界。(文章出自.教案网)能够了解光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知道太阳、电灯、蜡烛、燃烧物、火柴、打火机等都能发光。激发了幼儿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和对自然物理现象的探索欲望。让幼儿真正在每个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简短版【篇10】

设计意图:

橡皮泥是幼儿美工活动不可缺少的材料,在玩泥时,我总是不断地提醒幼儿不能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不然会把原来漂亮的颜色弄脏的。而在一次玩泥活动中,一个小朋友将红色和黄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了,分不出来,我只好将这两种颜色放在手里捏成一团,这时做错事的小朋友惊喜地喊到:“老师,颜色变了……”这一喊,把周围的小朋友都吸引过来了,大家看到红色的橡皮泥和黄色的橡皮泥捏在一起变成了橙色,孩子们都很惊奇地叫着:“老师,变颜色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就设计了《颜色变魔术》的活动,以此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大胆创造。

活动目标:

1、感知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大胆尝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颜料,塑料杯、调色盘、排笔、操作纸各若干。

2、知识准备:幼儿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活动过程:

一、引入部分

1、教师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引导幼儿观察,说出颜色的名称。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颜色吗?(幼儿准确地说出三种颜色的名称。)

2、教师以神秘的口吻引导幼儿猜想:如果两种颜色混在一起,颜色会不会变?(教师神秘的口吻调动了幼儿猜想的积极性,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猜想着,有的猜会,有的猜不会。猜想――为下面进入实验操作起了铺垫的作用,幼儿在操作中将会更加认真地观察颜色是不是产生了变化。)

师:颜色到底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今天,老师就请小朋友自己来玩玩,看看颜色有没有变化。

二、幼儿分组操作

1、教师介绍分组操作的材料及操作方法。(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小,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幼儿掌握了操作的方法,能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更好地观察颜色的变化。)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操作中,玩倒颜色水的幼儿将不同颜色的水倒在一起,颜色马上起了变化,孩子很感兴趣,张琳拿着一杯橙色的水说:“变颜色了!变颜色了!”我问她:“你用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变成的呢?”张琳说:“我用红色和黄色变出来的。”武伊雪说:“我是用黄的和蓝的变成绿的。”佳佳在班上年龄偏小,能力也较弱,她在旁边看着他们,拿着一个空杯子和装有红色水的杯子,倒过来倒过去,我鼓励武伊雪去把自己的好办法教给她。在武伊雪的帮助下,佳佳也变出了一杯橙色的水,她高兴地说:“尤老师,我变出来了。”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鼓励她自己变变看,还能不能变出其他颜色。)

玩颜料涂色的小朋友玩得也很开心,华煜拿着画笔将红色和黄色的颜料搅在一起,看到颜色的变化了,他开心地拿着其他小朋友看:“你们看,象鬼一样!”旁边的小朋友都伸过头来看,华煜更得意了,拿着画吓小朋友,我及时肯定了他的发现:“你的魔鬼颜色真可怕,大灰狼都会吓跑的,我们大家再来变变看,看能不能变出让小兔子喜欢的颜色,好吗?”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了,又开始玩了。)

三、分享实验成果

师:小朋友,你们在玩颜色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幼儿:颜色变了。

师:颜色是怎么变的呢?请几个小朋友来变变看。(教师请各组的一个幼儿演示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是怎样操作的。教师提供给幼儿展示自己实验过程的平台,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而底下的幼儿能认真观看同伴的实验操作,并有幼儿在议论着:我也是这样的,我会变不一样的颜色……)

师小结: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四、幼儿继续实验,鼓励幼儿换组实验,验证同伴的实验结果。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再去玩玩,到你们没有玩过的组玩,看看小朋友的发现是不是一样,也动动小脑筋,想想你能不能变出新的颜色。

幼儿进行第二次的实验操作。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发现了不同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这个秘密,真棒!以后我们还可以再找找,发现颜色还有什么秘密。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的日常活动,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回顾本次活动,有几点体会:

一、制定适宜的教学目的,做到心中有目标《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及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两条目的,

1、感知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大胆尝试。

在活动中我能带着目标去观察孩子的实验操作,重点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发现颜色变变变的现象,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发现华煜变出的“鬼一样”的颜色,并干扰了同伴的实验时,能通过教师的及时介入,以变出小兔喜欢的颜色将幼儿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实验中来。

二、给幼儿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

活动开始时,教师没有象以往直接示范,引导幼儿观看实验的结果,而只是教给幼儿材料的操作方法,颜色到底会不会变,给幼儿留了悬念,幼儿在操作中惊喜地发现:两种颜色加在一起变成了别的颜色,提高了探索的兴趣,操作更有积极性了。在幼儿第一次实验后,教师请各组的幼儿代表上台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给了幼儿展示的机会,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加在一起变的'。同伴的示范有时比老师的示范效果更好,幼儿能在同伴的示范中想想自己的发现是不是和小朋友的一样。

三、关注个别幼儿,注重个别教育

幼儿都是有差异性的,在活动中如何关注个别幼儿呢?分组活动是一个好的教育形式,活动中有的幼儿操作方法不对,这时我就让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助他,充分发挥了幼儿间的榜样示范作用。象佳佳在活动中不敢大胆操作,看到同伴实验成功了,心里是羡慕的,这时我让武伊雪去帮助她,在同伴的带动下,她终于也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而武伊雪也懂得了帮助同伴是一件快乐的事。

[参考]《山雨》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


教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身上背负着艰巨而充满意义的使命,教师要重视修炼备课这一教学基本功。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养成发散性思维,你们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由76范文网为大家带来的《山雨》教学反思范文,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

《山雨》教学反思范文(篇1)

本课教学时,自我感觉不错。我认为课堂上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喜欢阅读,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许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比方说在指导第3、第4自然段的阅读中,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让他们对阅读课文产生兴趣;在指导第四自然段的阅读中,通过表演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读的层次性

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课文。

三、重视读中积累

《山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语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写第5、第6、第7自然段。我就把阅读的重点指导放在这三个自然段中,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积累好的词句。学生在流畅读书的基础上背诵喜欢的精彩句段,将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山雨》教学反思范文(篇2)

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同时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我的这节课在语文素养的训练上还需要加强,要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特别是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说了,但显得很空洞。我只是着重考虑要让学生欣赏美文,对语言文字考虑较少,但该如何在教学中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又让他们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自主的感悟语言文字美?这是我这节课存在的困惑。

《山雨》教学反思范文(篇3)

这堂教研课,我前前后后经历了五改教案、三次试教,整个过程让我感想颇多,这其中除了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以及醍醐灌顶般的顿悟,最大的体会便是:略读课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重点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以提高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为目的。

首先,教学设计要符合学情,关注学生需要。最初备课时,我认真研读了文本,把所有的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都编排进了教学设计里,第一次试教,我忙着带领学生朗读感悟、积累迁移、情感体会……结果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兴趣索然。懊恼的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琢磨略读教学中“教略而学丰”的真正内涵:教师的直接教导必须简略,教学设计应该追求简约,创设大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把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来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见解,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悟和深刻的理解。于是,我大刀阔斧地删除了之前的“精雕细琢”,通过一个问题提纲挈领,引导学生品析优美词句,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课文中的四部分内容为重点赏析的语段。其次,教学过程时,教师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得第二次试教时,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总觉得课堂上欠缺了什么。师父及其他老师对我的点评一语惊醒梦中人: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我始终与学生隔着一段距离,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学生中间。

的确如此!在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时,我看似在聆听他们的发言,其实心里却在思索接下去的教学流程,想着紧接着该说的“台词”。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而不是不管不顾学生的已有水平,一味按自己既定的设计实施教学。我回忆着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其实不少学生对语句的感悟已经非常到位,我又何必不厌其烦地一再强调、次次不落地背诵自己准备好的“台词”呢?我错失了多少次与学生互动交流、品读语句的机会啊!于是,在研讨课上,我抛开教案中繁琐的“台词”,轻装上阵。在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明确课文大意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交流阅读感受,赏析好词佳句,体会作者情感及写作手法。在交流品析中,我没有机械遵照教案设计的顺序,而是以学定教,与学生们一起先感悟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语句。我尽量做到心无旁骛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在学生没有关注到的细节进行点拨指导。我惊喜地发现,只要给学生一方土壤,学生就会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只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施展的舞台,学生就会舞出无限的精彩!但是,这堂课依然存在许多遗憾和疑惑。首先,学生虽然在交流阅读感受时能侃侃而谈,对课文语句体会得非常到位,但朗读的时候却没有融入自己的感情,尽管我耗费不少时间,通过范读、朗读点评等方法进行指导,但效果还是差强人意。看来,自己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其次,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有待加强,在学生交流感受时,我有时候没能抓住其中的“闪光点”或思路,生成教学的深化点或者新的教学起点。而且没能正确把握教学节奏,对第五自然段的赏析花费太多时间,直接影响了最后的阅读延升部分。还有一个一直萦绕在心头的疑问:教研课上,当学生在品析山雨来时的声音时,有个女孩子说:“雨来时的声音像一曲无字的歌谣,我感觉这歌谣就是优雅的小曲的前奏……”孩子的感受真是充满灵性!作者正是悄悄地将这场山雨想象成一场完整的音乐会。

在之前的几次试教中,我都指导学生通过感悟课文结尾的“余韵”体会到这一点,现在学生刚学了两段内容,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发现,我犯难了:是该按部就班地教学呢,还是直接引导学生关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余韵”,将课文描写音韵美的语句做一个整体感受?情急之下,我选择第一种保险的做法,但总觉得不尽如人意,不知道是否有自然而巧妙的教学方法。我想,不论是略读课还是精读课,教师都必须以学生为本。

《山雨》教学反思范文(篇4)

本课教学时,我在课堂上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语感体验,加强朗读训练

这篇文章感情充沛,语言优美。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景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驰骋。引导学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整体感知时加强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注重读的层次性

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课文。

三、分析文章写法,加强写法的指导

这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这篇文章也是学生习作的优秀例文。我在教学中,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我还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我的这节课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山雨》教学反思范文(篇5)

《山雨》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略读课文,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这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是学生习作的优秀例文。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文章的写作顺序,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读通课文,并请学生说说课文主要从哪两方面写山林中的雨景。学生很快能说出是从声音和颜色去写。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后,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这样能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找出优美句子是容易的,但却不一定能准确说出好在哪里,需要经常训练,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来看,个别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比较深的,能读懂作者不仅是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观察,更重要的是用心灵去感受。对于这样诗意的文章,只有引导学生多去读,多想,才能读出其中的韵味。

感觉不足的是,学生读的感情还不到位。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但是对于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创设的还不够,有的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但显得空洞。

《山雨》教学反思范文(篇6)

一、成功之处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安排学生课前结合导学案进行预习,课堂上再给学生一定时间自读课文,学生完全能读通课文了,这样设计很合理。

在理解课文顺序时,学生出现一些问题,我并没有直接告知确定答案,耐心地听完了同学错误的发言,并进行了恰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清晰地明白了本课的写作顺序。还联系学过的课文《火烧云》的顺序进行规律性的总结。目的是让学生不但解决问题,还学会方法,举一反三。

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朗读品析中感受山雨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感情。虽然这节课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进行拓展与当堂检测,老师随机应变能够及时地进行课堂小结,完全可以再利用一节课来完成其它内容,我认为这很正常,也算合理。

二、不足之处

时间把握上不够严谨,可能有些环节深入的较多,导致没有完成拓展部分和当堂检测。

三、改进措施

要充分了解学生,他们的知识储备、经验、能力都要心知肚明,哪个环节需要多长时间要有初步的把握。

《山雨》教学反思范文(篇7)

十一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大自然,其中的四篇文章分别从四个不同方面展现了大自然别具风彩的魅力。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通过丰富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式。

《山雨》是其中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应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但一堂课下来,我并未完成内容,课堂效果也不如人意。

首先,布置预习时,我明知道预留的时间不够充足,却没有督促。心想上课时突击检查,给他们一个教训,让学生记住自觉预习。但同时这也导致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以及导入正式学习的时间过长。

接下来初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理清文脉,找出文章的写作顺序,这篇文章线索很明显,这部分进行的还算顺利。

进入精读课文阶段,我安排小组交流,选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山雨的喜爱的句子,并说明原因。这部分本应是这堂课的重点,但因为时间不充足,以及前部分课堂气氛没调控好,反而草草收场,没达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另外,学生对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知如何相互交流。在班级汇报讨论时,很多小组都说还没交流完,或者结论只是某一人的观点,没有经过组员认可等。种种原因综合,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

以后学习略读课文时,尽量把课外事情在课后说,先上课,不然容易破坏课堂气氛,降低学生兴致。

控制课堂流程时,必须把握重点,多给学生时间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还应在后面的文章学习中,给学生创设机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此外,课堂氛围很重要,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多花些心思。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效率会高很多。

《山雨》教学反思范文(篇8)

计划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我美美地设计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才发现漏洞百出。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1、孩子们的预习流于形式。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简单的问题对孩子们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在交流讨论的时候无数孩子低垂着脑袋,无法开口。这说明,孩子们的预习并没有收到任何的实效。他们只是做做样子。天知道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做什么呢?看来,早自习我放羊式的预习是不可取的。

2、孩子们的朗读没有用心。他们的朗读缺乏深度,他们只是为读而读,注重了语调和语速的把握,但是那种声音缺乏质感,缺乏感情。一段文字,别人说喜欢,自己也就说喜欢,自己的内心并没有认同。因此他根本无法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想办法调动学生自己的情绪,让学生说真实的语言,不要人云亦云。

3、孩子们没有走进文中所描写的意境中。这或许和孩子的经历有关,他们所见的雨只是透过玻璃窗看见的雨,他们看见的雨只是单纯的雨,他们没有见过山林中雨。因此,他们读的山雨不会有那种俊秀空灵、清新幽静的感觉。而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下山雨的情景是很有必要的。

接触一批新的孩子们,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这是正常的,这也是一个老师应该坦然面对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课时效率。

《山雨》教学反思范文(篇9)

《山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体现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主要抓住了略读课文的“读”和“悟”两方面,力求在读中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本文对山雨的色彩美描写得淋漓尽致,因此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的清新感觉,比任何语言都更有感染力。我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引导学生自己读进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难怪在这段的朗读中,我班的陈依利同学说:“这清新的绿色仿佛真的流进了我的眼睛,流进了我的心胸,真美呀!”但是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对于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创设的还不够,有的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感受了,但略显空洞。

这堂课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譬如,这堂课的最后一个教学活动,我将课外收集来的有关写“雨景”的段落和金波的《雨中的树林》让孩子们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欣赏美文,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及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同时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要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我只是着重考虑要让学生欣赏美文,对语言文字考虑较少,但该如何在教学中不牵着学生鼻子走,让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发挥出来,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自主的感悟语言文字美?这个问题还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停地思索。

《山雨》教学反思范文(篇10)

应该说这节课的准备不够充分,有些仓促。我想,如果时间能够倒流,我一定会好好地,好好地准备。

早餐后教导主任通知我和T老师每人准备一堂课,市教育局的教学视导要听课。我没表示异议,也没表示同意。会不会真的听我的课,我存在特别严重的侥幸心理。因为,我很少见过视导的时候同时听两节语文课。于是,我继续让自己放松放松,清闲清闲。周五我们只有半天课,几乎全体教师都是亚工作状态了。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养足精神后,我和T老师商量:“如果真的听课,我就上第二课《山雨》了。《山中访友》学习了一半,来准备的话有点乱有点麻烦。”

拿出课本,看过。那些熟悉的文字,顿时让我感到那么亲切可爱。这场山雨在我的眼前渐渐清晰起来,那种静谧、那种清丽在我心底也渐渐沉静了下来。带着自己深深的喜欢,我反复读了几遍课文。同时,我迅速理清课文层次,并仔细揣摩了几个我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这课的文字也有自己独到的特点,文中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作者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从而使这篇文章显得生动有趣,清雅脱俗。根据我对课文的体会和文字的.特点,我简单地确定了上课的思路。

随后,我简单修改了一个从网上下载的PPT课件。随堂听课,我想这些准备也差不多了。

在T老师的提议下,我花了点时间指导孩子们预习。读了几遍课文,扫清了生字新词的障碍,然后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就算预习就绪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于是,我让孩子们反复读课文。我想通过这个反复读书的过程,孩子们能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悟。

预习课结束的时候,我也得到了正式上课的通知。

心,有些慌了。毕竟我的准备太简单,甚至连课堂的过度语都没思考过!虽然站了十多年的讲台,我一直认为自己仍然只是个学习者。我真正的教学生涯开始得太晚,“混教”了好多年!

草草思考了开场语,结束语,并再次理清了上课的思路,就提着电脑到教室进行相关准备了。

上课的过程中,我没乱,但是我的孩子们真的乱了。他们乱了的表现就是两眼漠视、正襟危坐、沉默不语!课堂中我也不管是否有上级领导听课了,做起了我的鼓励发言工作!但是无论我如何竭尽全力,收效甚微。

于是,整堂课,气氛显得特别凝重,除了微乎其微的几个孩子在课堂中表现非凡外。

课中,有个让孩子们自学的环节,并让他们写下读书后的心得体会,我随意看了几个孩子,发现不少的孩子写的真不赖,心里暗喜,也许呆会的课堂会形式一片大好。但是,课堂中仍然是寥寥几个孩子举手发言。

最后,虽然匆匆完成了整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效果实在不敢恭维。

事后,我思考孩子们表现漠然的原因:

1、孩子们对我比较陌生,对我的教法比较陌生,因此让他们在课堂中茫然无措。

2、孩子们刚上学,对上学和课堂有了生疏感,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3、教师没有让孩子产生信任感,因此,他们在课堂中信心不够,总是畏首畏脚的,担心说错话后会有什么“后果”。

4、孩子们在课堂中依赖心严重,认为课堂有没有自己的参与没关系。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只要听听就可以了,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听不听无所谓。孩子们没有正确的学习语文的态度。

5、农村的孩子胆小羞涩。

6、我的课前准备太过粗糙,没有备学生!我犯了备课的大忌,这堂课的失败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课堂,是孩子的课堂,是所有孩子的课堂,因此我觉得一节好的课,孩子们应该人人参与课堂中的一切活动,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第一个突破点,就是让班级的每个孩子们在课堂中都能畅所欲言!

地毯教学反思10篇


优秀的老师既要保证课堂顺利进行,也要保证课堂的氛围,撰写教案能帮助老师理清教学思路。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76范文网编辑精选出来的“地毯教学反思”是在众多文章中最为出色的,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地毯教学反思(篇1)

《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充满了神奇浪漫的想像、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作品。本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内容也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好分析。故本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三:

一是掌握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是引导学生自发、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如下:

1、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掌握了教材内的知识以后,再将知识进行迁移训练。这种教学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由知识向能力素质形成的中介。这符合教学改革的理念。

2、童话这种体裁创作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它一般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童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蓝本。基于这一点,我设计的两个说话训练题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寓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娇骄之气,不够勤劳、缺乏生存能力等现象进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灵魂受到洗礼。这要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的形成。

3、在知识训练中,学生通过片断作文训练,将课内的知识转变为一种实践活动,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去思考去表达的能力,从而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四、专家点评

本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是对教材处理得好,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形成的“范例”和“中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与以往的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材观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学按“知识──能力──素养”逐层推进,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努力,这是一种大语文观,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三是通过设计题目和创设情景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要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多对教材的语言进行品味思考。这堂课在这方面有些欠缺。

地毯教学反思(篇2)

《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充满了神奇浪漫的想像、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作品。本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内容也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好分析。故本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三:一是掌握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三是引导学生自发、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如下:

1、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掌握了教材内的知识以后,再将知识进行迁移训练。这种教学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由知识向能力素质形成的中介。这符合教学改革的理念。

2、童话这种体裁创作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它一般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童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蓝本。基于这一点,我设计的两个说话训练题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寓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娇骄之气,不够勤劳、缺乏生存能力等现象进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灵魂受到洗礼。这要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的形成。

3、在知识训练中,学生通过片断作文训练,将课内的知识转变为一种实践活动,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去思考去表达的能力,从而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4、专家点评

本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是对教材处理得好,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形成的“范例”和“中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与以往的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材观是截然不同的。

二是教学按“知识──能力──素养”逐层推进,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努力,这是一种大语文观,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

三是通过设计题目和创设情景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要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多对教材的语言进行品味思考。这堂课在这方面有些欠缺。

地毯教学反思(篇3)

《花地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个课例,是让学生运用剪贴、绘画方法来设计制作一块小地毯,并指导学生用许多“小地毯”拼成一张“大地毯”。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尝试不同的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的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现出来,休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这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开始我就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游戏“猜一猜”导入,学生猜的五花八门,有的说床,有的说桌子,气氛非常活跃,最后学生猜到了花地毯,马上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本课主题,紧跟着我又适时激趣,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狐狸家的花地毯》的故事,让学生羡慕小狐狸,自己也想有块花地毯,很自然的就调动了低段学生的学习欲望,效果非常明显。另外,让学生亲自感受地毯的质感,并小组合作将“小地毯”拼成两块“大地毯”,使学生在活动中无形的学到了美术知识(颜色搭配)。让学生学会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自主地探究学习。

本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展销会”的形式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的地毯,把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整个活动中运用多种方式,例如学生与学生之间成为买卖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成为买卖关系,让学生互评互议,告诉大家为什么买他的地毯,如何推荐自己的地毯,很自然的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活动中我最高兴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把自己制作的地毯推荐给我,都希望老师买他们的,教师好似开心的调合剂,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快乐。

但在教学中我也体会了几点不足:1、小组欣赏讨论时,问题有些不明确,教师要参与活动中。2、要及时地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奇思妙想,并帮助他们克服一些制作中的困难。 3、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创作氛围,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4、在评价活动中,学生的胆子小,教师应多举例、多引导,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力求每位一学生都成功。

地毯教学反思(篇4)

本次磨课我讲了一年级下册第三课《花地毯》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根据课标要求,本课旨在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通过看看、说说、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与装饰,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考虑一年级的实际情况以及一课时的课时设置,我将本课学习内容精简为学习有规律花地毯的图案美,并用绘画的方式设计一张花纹独特的有规律的花地毯。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两轮磨课,我均以让孩子观看动画短片《鼹鼠与飞毯》导入新课,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新授环节主要是了解花地毯的装饰性和实用性;认识图案有规律的地毯和图案自由排列的花地毯的分类;深入学习有规律的花地毯的图案特点。课堂教学调理清晰、目标明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循序渐进。最后实践体验环节,我先给学生示范米子框架中创作有规律的花地毯,然后拓展欣赏利用其他框架创作的作品,继而孩子自选框架创作图案有规律的花地毯,最后赏评交流。

第一轮磨课中,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我不忘紧抓课堂常规,所以整节课是有效而有序进行的,但是整个课上下来,孩子和老师虽然有互动,但是整个气氛不够放松活跃,孩子的创作思路也没有打开,创作出来的作品整体效果还算满意,但是他们受我示范作品影响较大,近半数孩子采用米子格框架创作,没有加入太多自己的创意。

反思第一轮磨课的问题所在,我在第二轮磨课中进行教学设计上的调整,并以动画片里的小鼹鼠带领大家闯关为主线进行层层深入的学习,以求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孩子挑战及创作欲望。为了打开孩子的创作思路,我利用展示、学生动手拼摆、教师拓展示范等形式,让孩子多感官参与,了解有规律的花地毯图案一般排列在多种框架中,而且同一个框架中因为图案摆放在框架线上、框架线间的格子里或格子与框架线结合的不同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地毯花纹。继而利用小鼹鼠提示大家可利用不同的形状、线条以及更重要的不同的框架来进行设计。最后孩子欣赏同龄人及老师的作品,再次拓展思维后各自创作。孩子创造出来的作品较之前有了独特的创意,形式也更加多样,整体效果比较满意。

经过两轮的磨课,尤其是观摩了赵君老师和刘文正老师深入梳理知识、生动驾驭课堂,真诚与生交流的高效而灵动的教学,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

教师只有走进学生、与学生真诚的交流,才能让孩子在快乐中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我太多关注教学的流程,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足。

作为美术老师,在教给孩子基本的美术知识的同时应该给孩子渗透更多的是美术学习的意义,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美术与更美地生活的关系。《花地毯》是一节设计课,而设计的原则是实用而美观,因而认识美进而创造美,才是本节设计课的重点,然而在了解花地毯的实用性与装饰性的教学中,我将其平均用力,并没有抓住花地毯装饰性的美进行拓展。设计的目的在于为生活服务,所以这节课我应该有始有终的建立起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如在学生创作环节,如果能让学生自主选择为小鼹鼠的客厅、卧室、室外游戏场等场所设计一张花地毯,不但让小鼹鼠闯关的主线完整延续,更能提高孩子的创作热情,同时渗透给孩子的是设计为生活服务的理念。作品赏评交流之后,除了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之外,我应该利用给孩子展示不同形状的有规律和无规律的花地毯,并鼓励孩子课后可以尝试创作不同的花地毯。最后课堂需要升华,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需要设计,厂家们会选择优秀的设计图稿进行生产,希望孩子们的设计有一天会被生产出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其升华的目的不在于课堂的很花哨,而是给孩子一种期望,让孩子在美好的梦想中有意义的学习。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提升自己课堂驾驭能力、把握课堂节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方式真诚有效地与学生交流沟通,让自己终能成为孩子需要的良师益友。

地毯教学反思(篇5)

《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充满了神奇浪漫的想像、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作品。本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内容也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好分析。故本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三:一是掌握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三是引导学生自发、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如下:

1、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掌握了教材内的知识以后,再将知识进行迁移训练。这种教学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由知识向能力素质形成的中介。这符合教学改革的理念。

2、童话这种体裁创作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它一般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童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蓝本。基于这一点,我设计的两个说话训练题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寓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娇骄之气,不够勤劳、缺乏生存能力等现象进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灵魂受到洗礼。这要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的形成。

3、在知识训练中,学生通过片断作文训练,将课内的知识转变为一种实践活动,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去思考去表达的能力,从而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4、专家点评

本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是对教材处理得好,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形成的“范例”和“中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与以往的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材观是截然不同的。

二是教学按“知识──能力──素养”逐层推进,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努力,这是一种大语文观,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

三是通过设计题目和创设情景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要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多对教材的语言进行品味思考。这堂课在这方面有些欠缺。

地毯教学反思(篇6)

《花地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个课例,是让学生运用剪贴、绘画方法来设计制作一块小地毯,并指导学生用许多“小地毯”拼成一张“大地毯”。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尝试不同的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的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现出来,休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这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开始我就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游戏“猜一猜”导入,学生猜的五花八门,有的说床,有的说桌子,气氛非常活跃,最后学生猜到了花地毯,马上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本课主题,紧跟着我又适时激趣,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狐狸家的花地毯》的故事,让学生羡慕小狐狸,自己也想有块花地毯,很自然的就调动了低段学生的学习欲望,效果非常明显。另外,让学生亲自感受地毯的质感,并小组合作将“小地毯”拼成两块“大地毯”,使学生在活动中无形的学到了美术知识(颜色搭配)。让学生学会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自主地探究学习。本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展销会”的形式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的地毯,把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整个活动中运用多种方式,例如学生与学生之间成为买卖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成为买卖关系,让学生互评互议,告诉大家为什么买他的地毯,如何推荐自己的地毯,很自然的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活动中我最高兴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把自己制作的地毯推荐给我,都希望老师买他们的,教师好似开心的调合剂,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快乐。

这一课我分别在两所学校上过,第一次是在本校,第二次是参加区教研室举办的“送课下乡”活动在长岗镇中心学校,同是一个内容却有着不同的感受,两次讲课都使我难忘,都有许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在本校上这堂课,由于非常了解学生,学生思维灵活,参与性极高,课堂气氛活跃,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的。但在教学中我也体会了几点不足:

1、小组欣赏讨论时,问题有些不明确,教师要参与活动中。

2、要及时地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奇思妙想,并帮助他们克服一些制作中的困难。

第二次在长岗上这堂课时改进了上次的不足,努力的完善了此次课,但因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及条件差异,上课时经常有一些异想不到的事情发生,需要教师的随机应便。记得刚上课时我和平常一样喊了一声“上课”,可是学生毫无反应,班长也没有喊“起立”,这时我随机应变立即向学生做了个自我介绍,马上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记得上这堂课中间有一个环节是让小组同学边欣赏边讨论,可是让我没想到学生并无行动,这时我才明白他们平时可能较少接触到小组讨论的活动,紧跟着我马上耐心的引导他们如何欣赏,如何讨论,不一会同学们互相讨论各自的想法,我也从他们脸上看出了一丝笑意。在长岗上这节课时最让我难忘的是由于乡镇学校对短线学科专职教师的缺乏,其美术课多为主课教师兼带,他们对我的到来特别热情,学生也很高兴。我事前通知学生带彩色纸、胶水、水彩笔等工具,竟然没有一位学生没带,课后我才知道他们在家里把有颜色,认为好看的纸(广告纸,挂历纸,旧书)全拿来了,这使我特别感动。在教学生制作的花地毯竟然和城市的学生制作效果不分上下,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总之,有许多值得我回忆的也有许多不足:

1、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创作氛围,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2、在评价活动中,学生的胆子小,教师应多举例、多引导,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力求每位一学生都成功。

地毯教学反思(篇7)

一年级第三课《花地毯》根据低年级学生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在轻松、自主、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通过看看、说说、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运用彩纸等材料剪贴、绘制成一幅美丽的大地毯,从而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

一、课堂导入力求轻松,愉快

课堂导入力求轻松,愉快,时间不能太多。这三节课都是用了讲故事导入的方法。只是故事不同:赵晓洁老师讲的是嘟嘟熊搬新家的故事,而胥新静、王伟老师讲的是在济南动物园遇到小鹿因为地毯被老鼠咬破而哭泣,从而导出课题《花地毯》。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导入的也很精彩。最后,我通过了解学生,知道他们也很喜欢儿歌,并且儿歌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于是我就采用了拍手歌:“小地毯,大地毯,我来剪,你来粘。你设计,我动笔。你看地毯美不美。”同学们一边拍手一边唱儿歌,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们也很激动。不管是讲故事还是拍手歌导入课题,都起到了轻松,愉快的效果。

二、教师的示范要精彩

在教师示范这一环节,精彩的示范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胥老师的示范比较简单,只是大体说了一下,学生有些没有掌握剪纸的方法,效果不是很好。赵老师的示范运用了绘画与剪贴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展示给学生,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方法,效果很好。根据前几节课的效果,我运用赵老师的方法,并加入我的精彩讲解,边绘画边讲怎么样来组织画面:在美丽的大海边,有几棵绿色的椰子树,有高的、有矮的、方向也不同;在金黄色的沙滩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有几只帆船,在蓝色的天空中有几只海鸥在飞翔。图案完成,装饰上花边。最后还出示了剪贴方式的作品,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可是这样却出现了学生都用老师的方法,即使老师给他们提供了好多其它的方法,也挡不住他的心,教师的示范虽然起到了作用,却出也断了学生的创新。这也是教师示范的缺陷。

导课的形式,教师的示范我们做得越来越好,更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做的更好。在讲评作业时,看到学生的作品没有做出我想像中的效果,心里又着急双紧张,,真是越急越出事,后面的环节就不如前面的,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虽然这节课讲完了,却给我留下了不能忘记的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真如米卢所说:“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地毯教学反思(篇8)

一、导入:

1、教师展示地毯实物,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实物的美感。

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还见过地毯,并说说地毯的颜色及作用。

3、展示各种地方的地毯,让学生感受它们的美。教师再用一句:“同学们想不想把自己的房间装饰上漂亮的地毯?”

二、新授:

1、展示教师自己制作的小地毯,让学生欣赏,并说说制作的特点。

2、分组讨论你喜欢的制作方法并想想有没有更好的设计制作方法。

3、教师总结,提出作业要求。

三、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块大地毯。

四、学生作业展评。

以小组的合作把自己小组设计的地毯挂在教室的墙壁上,组合成一个大地毯,然后从小组中推选一位代表介绍和推销自己组的小地毯。以教室的一面墙为展版的形式,大家一起参观交流,让学生感受大家的再创造——大地毯。

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发挥学生的自主、协作的能力的指导思想。最后,全班学生拼成大地毯,其展示的效果很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高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如果让做得快学生把作业先展示在预先准备好的大地毯上,随时表扬有创新的学生,为其他的学生作榜样,督促学生速度。这样气氛、作业效果会大大提高。

地毯教学反思(篇9)

2.操作目标: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形式进行表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在生活和艺术的互动中,体验“地毯”设计活动过程的乐趣。学会运用不同材料表现“小地毯”。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地毯图片、小塑料拼图地毯若干、自制地毯若干、正方形和长方形彩纸、旧画报、旧挂历、水彩颜料、六张大白纸等。

1.游戏:在我们桌上有许多塑料拼板,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看一看这些拼板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

2.让我们用手摸一摸,感觉如何?它像什么?可以将它放在哪里?

4.启发学生回忆,还看到过什么样的地毯?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说说有什么作用?

1.利用图片向学生介绍地毯的编织过程。

2.引导学生欣赏我国不同地区的地毯,讨论地毯的装饰特点。

B引导想象,表达审美感受。

目的: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现。

讨论过程:

1.(将其他班学生自制的“小地毯”若干分发到各个自由结合的小组,组织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欣赏交流,小组讨论协商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一块“小地毯”到班级进行交流。)

(1)观察、比较“小地毯”和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2)“小地毯”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3)选出你最喜欢的“小地毯”,说说为什么?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图案和色彩来表现自己独特的设计。

(4)还能用什么方法、材料来表现?

2.教师小结过渡。

3.小组讨论协商,共同设计“小地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4.学生设计创作。

目的: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进行“地毯”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过程:各小组的代表介绍小组制作的“大地毯”和合作体会。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剩余材料分类处理。

2.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尝试用更多的旧材料设计更多不同类型的“小地毯”。

教学反思:

一个多学期的训练,促使孩子们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法来进行创造,我骄傲的对这些孩子说:“孩子,你们长大了,已经成为知识的主人了!”孩子们受到了感染,创造的劲头更足了,下课时,教室里的展板上布满了色彩鲜艳、构图各异的花地毯。

地毯教学反思(篇10)

一是掌握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是引导学生自发、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

通过教学反思如下:

1、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掌握了教材内的知识以后,再将知识进行迁移训练。这种教学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由知识向能力素质形成的中介。这符合教学改革的理念。

2、童话这种体裁创作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它一般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童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蓝本。基于这一点,我设计的两个说话训练题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寓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娇骄之气,不够勤劳、缺乏生存能力等现象进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灵魂受到洗礼。这要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的形成。

3、在知识训练中,学生通过片断作文训练,将课内的知识转变为一种实践活动,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去思考去表达的能力,从而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4、本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是对教材处理得好,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形成的“范例”和“中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与以往的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材观是截然不同的。

二是教学按“知识──能力──素养”逐层推进,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努力,这是一种大语文观,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

三是通过设计题目和创设情景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要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多对教材的语言进行品味思考。这堂课在这方面有些欠缺。

花瓶教学反思10篇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当做好课堂准备工作,作为教师应该用心去准备一份教案。顺利安排教学活动学校教案能让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你写过教案吗?76范文网为你整理了以下的“花瓶教学反思”,为了避免遗忘建议您记得收藏本页网址!

花瓶教学反思 篇1

今天课后我在办公室和刘老师讨论现课评的微课制作一事,引发了一系列的几个话题:在的美术课到底怎么上?是花花绿绿的花样还是回归课堂本真?我们这样简短而有效的研讨在三言两语中达成共识:不做花样讲究失效!

在今天的这节课。我一改过去先看书后看课件再进入重点讲解示范的俗套做法,而是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漂亮的蝴蝶,让学生观察发现蝴蝶的对称特点,再问如果想快速剪出这只蝴蝶应该是在纸上先画后剪还是先对折画一半剪?学生快速回答后者,接着我又抛出问题:画哪一半?学生众说纷纭,我根据不同的意见分别示范结果达到两种不同的效果:完整的和两半的蝴蝶,这下学生开始专注了,趁机我让学生找出原因总结了规律。接着再出示花瓶的先折后剪就非常顺利,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全班学生几乎人人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其实我们的教学活动,最关键的是这节课的重难点,而且重难点的解决必须在课堂前十五分钟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时段得到解决,如果你的课堂花样再多,没有在这黄金时段完成重点任务,课堂效率将大打折扣。

花瓶教学反思 篇2

5月24日上午,在和xx小学的美术学科校际结对研课活动中,我执教了《大花瓶》这一课。这是20xx岭南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中的一节设计与应用课,在本节课中,我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基本掌握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大花瓶,完成度都达到预期,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的作品存在花纹简单,外形单一,剪的花瓶不对称等问题。

在本节课中,我收获的一下几点:

1、预习导学案合理运用,在我校正在开展的生本自主课堂模式探索的背景下,我也借鉴语文学科的预习导学案设计了这一课的美术预习导学案。学生完成的情况出乎我的意料的好,但是因为我是上课之前才收齐学生的导学案,所以只简单的翻看了一下,对学生剪花瓶中出现比较明显的问题在课堂提了一下。但是大部分细节问题并没有详细了解。而且学生在完成导学案中遇到的问题应该晴雪小组讨论汇总后来提出来,这样就会更容易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加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张晖老师在后来的点评也让我明白了,导学案是一种资源,既可以成为本节课的资源,也可以成为以后的课堂资源,所以合理的运用非常重要,要更加重视。

2、展示环节也很重要。展示环节的精心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和表现欲望,xx教改也提出评价改革的重要性。我再最后的展示环节中用巨大的打印的博古架作为展示平台,学生的创作的激情就被激发了,都纷纷的想把自己的优秀作品展示到博古架上。我意识到这个优秀展台设计不能仅仅只是公开课的时候使用,平时上课也尽可能的精心为学生设计一个优美的展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从容让他们感受收获的喜悦,增加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讲解不足,重难点不突出。

本课的重点应该在画花纹和如何剪这两个方面,但是我花了太多时间在讲解对称和欣赏花瓶的美。讲解花瓶结构和造型的时候,活动设计太简单,参与度的覆盖面太少,只有两组学生参与,其他学生只是在下面观看。

2、语言太简洁,语态不太符合低年段学情。

上课的时候,教学语言太理性,太简洁,语态不太符合低年段学情,应该做调整,适当变换语调,或提高降低音量,动作也可以更夸张,配合音乐和适当动画PPT才能更加吸引学生注意。

3、环节衔接过渡略生硬,不自然。

各个活动的环节之间过渡的时候,语言转换太突然和生硬。比如导入的时候,出示CHINA单词引出瓷器,然后直接过渡引出课题《大花瓶》,太生硬,如果改为‘我们中国的瓷器闻名海内外,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中国瓷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就是大花瓶’然后引出课题,这样就过渡柔和很多,学生思维也不会跟不上节奏。

4、板书设计不严谨。

板书设计方面在做教案的时候有过一些想法,比如先画一个简易的花瓶,然后把课题写在花瓶里面,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但是在课堂上板书的时候却忘记了。重点知识的板书和示范画的位置安排也略显随意。

5、细节把握不足,课堂预设准备不充分。

课堂上一直有提醒学生纸屑不能乱丢,但是我再贴学生的'作品到博古架上的时候,因为赶时间就把双面胶的纸皮直接丢在地上,自己没有起到一个好的示范作用。归根结底还是课堂预设不充分,考虑的不周全。

结合以上这些不足,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中要做以下改进:

1、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只有充分了解要上课的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把握语言语态的适当性,特别是面向低年段孩子上课的时候。

2、课前预设要充分,榜样示范要记牢。课堂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的回答会不会是你想要的答案?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同时在课堂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学生眼中的,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有榜样示范的心态来教育学生,尽量做到润物无声。

3、语言过渡要锤炼,既要言简意赅也要如沫春风。

教学语言的打磨不是短时间能出效果的,需要多学习,多想前辈和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多观察,多记录,多做准备,笨鸟先飞,时间长了就水到渠成了。

4、重点难点要深挖,尊重学生为主体。重难点的把握这需要对教材和新课标的深入挖掘和解读,只有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的出发点,教学才能有效果。

5、板书设计要重视,别出心裁众人夸。好的板书设计也能对课堂起很大推动作用,作为美术老师来说,更加要重视。设计的板书要具有美感实用,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这才是根本。

xx区美术学科校际结对研课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对教学的思考不会停止,在美术教学的道路上我会继续的勇敢探索,永不停息。

花瓶教学反思 篇3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泥塑花瓶。问:这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制作一个新颖的花瓶。

2、了解泥塑艺术的渊源。

问:同学们你们想想,我们以前学习的时候用到了哪些方法?

学生针对老师的提问同桌之间讨论并回忆以前学过的泥塑的制作方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老师针对以上方面进行总结。

3、传统的泥塑在民间深受人民的喜爱它的应用也十分的广泛,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泥塑的知识。

同学们欣赏泥塑种类和泥塑的多种形式。

4、欣赏同学们的作品。

老师展示书中图片,你还知道哪些花瓶?把你带来的图片拿到台前展示,学生欣赏,从中体会美感;给书中作品提建议;

拿出自己搜集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自学能力。)

1、要求:根据学过的花瓶的制作方法制作一个造型新颖的花瓶。小组合作,组内研究吉祥图案的制作步骤,产生自己的设计思路。

2、教师参与,给予指导。学生小组分工,拿出设计思路,进行创作。

教学反思:

《别致的小花瓶》是一节泥工课,从学生创作的状态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虽然课堂上出现了不少小花敛,但是有模有样的作品也是屡屡出现。“玩泥巴”在众多制作课中是备受学生爱戴的一种,可能孩子们本身就有贴近自然的强烈欲望。虽然课堂上出现了不少小花敛,但是有模有样的作品也是屡屡出现。本课的教学环节清晰,由泥工的基本技法――如何制作有特色的花瓶――装饰,都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知的识之上,引出本课的教学难点,进而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教师通过利用不同形状的瓶身、瓶颈、瓶脚让学生自行组合成几个不同的大花瓶,让学生了解只要改变瓶身、瓶颈、瓶脚就可以改变花瓶的外型。

花瓶教学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花瓶,感受工艺品的美。

2.根据花瓶的造型的几个部分及其变化设计花瓶。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花瓶。

2.绘画纸,油画棒,水粉颜料,勾线笔,用水果包装网扎成的“菊花”。

3.花瓶范画一张,各种花瓶图案的范例若干。

活动过程:

一、1.出示花瓶,引导幼儿观察。

①这些花瓶漂亮吗?哪几部分最漂亮?

②这些花瓶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2.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归纳小结:花瓶有陶瓷的有玻璃的`,花瓶有胖的有瘦的,有高的有矮的;花瓶口有的是平口,有的是花边口;花瓶颈有粗的有细的,有长的有短的,有的两边还有“小耳朵”;花瓶肚圆的、椭圆的,还有扁的,等等。

二、探索创作

1.引导幼儿学习花瓶造型的设计。

①出示范例,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②请1~2个幼儿运用将花瓶的主要组成部分(瓶口、瓶颈、瓶肚)进行组合变化的方法来设计花瓶。

2.引导幼儿学习花瓶图案的装饰设计。

①引导幼儿观察花瓶上的图案,说说它们一般在花瓶的什么部位。

②出示花瓶图案范例,引导幼儿欣赏。

③示范用水果网扎成“菊花”印画花瓶上的图案。

三、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设计出新颖的花瓶造型和图案。

2.印花时要求幼儿注意优质画面的整洁。

四、讲评

将幼儿作品集中起来开一个“花瓶展览会”,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评价。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因此,幼儿完成创作后,教师就把幼儿的作品悬挂起来进行展览,请先完成的幼儿和同伴说一说自己的作品。幼儿都完成后,组织幼儿一起欣赏,并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喜欢。

花瓶教学反思 篇5

《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进入审美艺术的殿堂,从而使学生体悟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进而学以致用。

但作为经典,《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

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教学的模式绝非是一个条条框框的预设。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就不能成为活的课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在备课中多设想学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倾听学生的意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学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领悟这种渐进发展层次,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散文的语言,并通过语言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记得上这一颗时也正值秋天,当时的环境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

花瓶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我认为重点就是探讨对称剪纸和阴刻剪纸的方法,剪出有花纹图案,造型美观的大花瓶。所以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对个人教学环节的设计、的制作、范画的绘制等。也对学生做了一定的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从欣赏花瓶图片——对称式图样——花瓶的造型——欣赏学生作品这几个环节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给学生看看现实中的花瓶,体会花瓶的形状美和花纹美,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创造,在这个基础上,我出示了一个对称式的花瓶,结合在数学中学过的对称知识,创设了一个关于怎样剪出对称式花瓶的疑问,请一个同学上来演示,其它学生一同思考,这个地方是个高潮也是本课的重点地方,如果没有解决好,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激发不起学生创作的热情;如果激发的好,那全班学生都会有想要动手的冲动,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对称式剪纸的世界。我认为我在执教时,我的激发创作已经打动了孩子,并把他们引入到了对称式剪纸的神奇中,所以从学生的回答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如学生们积极踊跃的举手发言,那种渴望被我叫到眼神和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回答,在告诉我孩子们已经融入进去了。从学生完成的作业中也可以看出来每个孩子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从激发完创作结束时,我是直接设问“你们都会剪了对称式的花瓶,你们觉得还增添点什么会更美呢”,这样的设计是想在学生们在看完花瓶的形状后,肯定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为了帮孩子们说出来,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目的是解决本课的一个重点,剪出有花纹图案的对称式花瓶。结果这个环节很成功,随着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把课堂带上了一个小高潮,打开了学生们的思路,结果是各种各样的花纹形状和图案就出现了。

我还是比较满意学生们的课堂作品。孩子们在各种不同形状的花瓶上又剪出了各种不同形状的花纹,并且能在短短的20分钟左右完成如此美妙的作品,大部分学生已经达到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在花瓶的大小上还有些差距,有些同学还是不敢大胆的剪出自己心中的花纹图样,所以下次我会在这个方面多加注意。

(二)《别致的小花瓶》教学反思:

《别致的小花瓶》是一节泥工课,从学生创作的状态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虽然课堂上出现了不少小花敛,但是有模有样的作品也是屡屡出现。“玩泥巴”在众多制作课中是备受学生爱戴的一种,可能孩子们本身就有贴近自然的强烈欲望。虽然课堂上出现了不少小花敛,但是有模有样的作品也是屡屡出现。本课的教学环节清晰,由泥工的基本技法——如何制作有特色的花瓶——装饰,都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知的识之上,引出本课的教学难点,进而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教师通过利用不同形状的瓶身、瓶颈、瓶脚让学生自行组合成几个不同的大花瓶,让学生了解只要改变瓶身、瓶颈、瓶脚就可以改变花瓶的外型。

花瓶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我认为重点就是探讨对称剪纸和阴刻剪纸的方法,剪出有花纹图案,造型美观的大花瓶。所以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对个人教学环节的设计、的制作、范画的绘制等。也对学生做了一定的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从欣赏花瓶图片——对称式图样——花瓶的造型——欣赏学生作品这几个环节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给学生看看现实中的花瓶,体会花瓶的形状美和花纹美,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创造,在这个基础上,我出示了一个对称式的花瓶,结合在数学中学过的对称知识,创设了一个关于怎样剪出对称式花瓶的疑问,请一个同学上来演示,其它学生一同思考,这个地方是个高潮也是本课的重点地方,如果没有解决好,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激发不起学生创作的热情;如果激发的好,那全班学生都会有想要动手的冲动,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对称式剪纸的世界。我认为我在执教时,我的激发创作已经打动了孩子,并把他们引入到了对称式剪纸的神奇中,所以从学生的回答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如学生们积极踊跃的举手发言,那种渴望被我叫到眼神和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回答,在告诉我孩子们已经融入进去了。从学生完成的作业中也可以看出来每个孩子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从激发完创作结束时,我是直接设问“你们都会剪了对称式的花瓶,你们觉得还增添点什么会更美呢”,这样的设计是想在学生们在看完花瓶的形状后,肯定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为了帮孩子们说出来,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目的是解决本课的一个重点,剪出有花纹图案的对称式花瓶。结果这个环节很成功,随着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把课堂带上了一个小高潮,打开了学生们的思路,结果是各种各样的花纹形状和图案就出现了。

我还是比较满意学生们的课堂作品。孩子们在各种不同形状的花瓶上又剪出了各种不同形状的花纹,并且能在短短的20分钟左右完成如此美妙的作品,大部分学生已经达到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在花瓶的大小上还有些差距,有些同学还是不敢大胆的剪出自己心中的花纹图样,所以下次我会在这个方面多加注意。

花瓶教学反思 篇8

二班级美术教材中《我们的大花瓶》是一节工艺兼绘画课,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观赏与感受各种各样的瓶子,了解瓶子艺术的造型特点及其美化方法。把握瓶子对称特点的折剪方法,能较顺当地剪出一个大小合适、造型好看的瓶子,并能进行美化与装饰。通过折折、剪剪、画画、玩玩,提高同学的动手力量,培育同学对美术活动的爱好,体验制造胜利的乐趣。确定了课题之后,我就开头着手预备,在一番努力后,我制作出了精致的课件,撰写了具体的教案。在讲完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1、课件中出示的瓶子图片太多,以致于老师教授的时间太长,造成后面同学制作的时间较短,同学的作品未完成。

2、还是由于教授的时间太长,同学迫不及待的想抓紧制作,同学在听讲时有些骚动。

3、结尾的展评未进行。

在我进行了教学反思之后,同组的各位老师也给我进行了评课,除了自己意识到的几点问题之外,老师们还提出了以下看法:师生沟通、师生互动的体现较少,观赏各种各样瓶子的时候,应当让同学畅所欲言进行评价,特殊是在讲授完瓶子的组成部分后,让同学来体会是由于瓶子各部分的外形、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才使瓶子各种各样,奇形怪状这一环节,老师讲授的过多,不如让同学来自己观看发觉,自己来总结猎取学问。

听取了看法之后,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删掉了课件中的部分图片,只保留了几张能代表造型奇怪、花纹奇异的瓶子图片。在其次次讲课后,我对比第一次进行了总结:

课堂教学较完整,从导入到讲授、同学制作、展评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支配较合适。师生互动、沟通,充分体现了同学的自主探究。同学对利用瓶子对称特点的折剪方法基本把握,但是在制作中出现了一些状况:同学不能充分利用纸张,剪得过小,造成材料的铺张。在折叠纸后,对错纸边,造成剪出的瓶子成为两半。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

依据这些状况,我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在演示折剪方法的时候我加入了这一环节:

首先咱们要用纸剪出一个瓶子的外形,刚才大家已经发觉瓶子的左右是对称的,谁来告知我,怎样能够很快剪出一个对称的瓶子呢?(同学回答)把一张纸对折,以折叠的纸边为中心线,只要画出瓶子的一半,就可以剪出一个完整的瓶子。(出示步骤图)

大家先看老师剪一个瓶子,(演示画得太小的瓶子)怎么样?(让同学自己发觉,画的太小的后果:铺张纸张,并且不能很好的进行装饰)

那再看老师剪一个,这回我肯定得剪个美丽的,(演示对错纸边的错误剪法)这个怎么样?咦!怎么变成两瓣儿啦?(生答:对错了纸边,应当以折叠的那一边做为中心线)同学们在制作的时候要留意这两点。

经过前两次的讲课,总结、改进,我进行了第三次讲授。经过多次的修改,第三次的讲授避开了以往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次课后反思活动,我发觉自己的课堂教学力量又更进了一步,同时我也发觉自身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还是不够紧凑,不够收放自如。对教学中遇到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不够敏捷处理等等。针对自己的不足,我会更加努力的加强业务学习,更新教学理念,积累更丰富的教学阅历,在自己的教学道路上扎实前行。

花瓶教学反思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也是本套教材陶艺系列中的一课。利用陶艺进行造型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拉胚成型法,泥板成型法,盘条成型法等。本课的设计目的是启发同学们在学习运用盘条及手捏成型法的同时学以致用,引导同学们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应知: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掌握手捏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

应会:利用手捏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制作别致的小花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手捏成型法,盘条成型法,泥板成型法,尝试制作一个别致的小花瓶。

师:一块泥,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把它变成一件容器呢?

2.搓成条垒起来。

3.擀成大泥片围起来。

1.欣赏课前收集的各种图片资料。同学们相互欣赏、交流。

2.欣赏书中图片。它们都用了哪些方法?哪儿的设计最别致?(学生们观察,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讨论:

这些作品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

1.提出作业要求:用泥制作一个造型新颖别致的花瓶,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2.看书观察:

b.你最感兴趣的是哪种方法?

演示:

1.将搓好的泥条铺在报纸上,横竖交错摆放。

2.用玻璃瓶轻轻擀压。

3.用报纸轻轻兜着,将泥条围绕着玻璃瓶卷一圈。

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注意有侧重的进行点评。

花瓶教学反思 篇10

5月24日上午,在和xx学校的美术学科校际结对研课活动中,我执教了《大花瓶》这一课。这是20xx岭南版学校二班级美术下册中的一节设计与应用课,在本节课中,我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同学也基本把握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大花瓶,完成度都达到预期,当然也有部分同学的作品存在花纹简洁,形状单一,剪的花瓶不对称等问题。

在本节课中,我收获的一下几点:

1、预习导学案合理运用,在我校正在开展的生本自主课堂模式探究的背景下,我也借鉴语文学科的预习导学案设计了这一课的美术预习导学案。同学完成的状况出乎我的意料的好,但是由于我是上课之前才收齐同学的导学案,所以只简洁的翻看了一下,对同学剪花瓶中出现比较明显的问题在课堂提了一下。但是大部分详情问题并没有具体了解。而且同学在完成导学案中遇到的问题应当晴雪小组争论汇总后来提出来,这样就会更简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加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课堂要以同学为主,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张晖老师在后来的点评也让我明白了,导学案是一种资源,既可以成为本节课的资源,也可以成为以后的课堂资源,所以合理的运用特别重要,要更加重视。

2、展现环节也很重要。展现环节的细心设计可以激发同学创作的热忱和表现欲望,xx教改也提出评价改革的重要性。我再最终的展现环节中用巨大的打印的博古架作为展现平台,同学的创作的就被激发了,都纷纷的想把自己的优秀作品展现到博古架上。我意识到这个优秀展台设计不能仅仅只是公开课的时候用法,平常上课也尽可能的细心为同学设计一个美丽的展台,让同学充分展现自己的作品,从容让他们感受收获的喜悦,增加学习美术的爱好。

在这节课中我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讲解不足,重难点不突出。

本课的重点应当在画花纹和如何剪这两个方面,但是我花了太多时间在讲解对称和观赏花瓶的美。讲解花瓶结构和造型的时候,活动设计太简洁,参加度的掩盖面太少,只有两组同学参加,其他同学只是在下面观看。

2、语言太简洁,语态不太符合低年段学情。

上课的时候,教学语言太理性,太简洁,语态不太符合低年段学情,应当做调整,适当变换语调,或提高降低音量,动作也可以更夸张,协作音乐和适当动画PPT才能更加吸引同学留意。

3、环节连接过渡略生硬,不自然。

各个活动的环节之间过渡的时候,语言转换太突然和生硬。比如导入的时候,出示CHINA单词引出瓷器,然后挺直过渡引出课题《大花瓶》,太生硬,假如改为‘我们中国的瓷器著名海内外,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中国瓷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就是大花瓶’然后引出课题,这样就过渡柔和许多,同学思维也不会跟不上节奏。

4、板书设计不严谨。

板书设计方面在做教案的时候有过一些想法,比如先画一个简易的花瓶,然后把课题写在花瓶里面,引起同学留意和爱好。但是在课堂上板书的时候却遗忘了。重点学问的板书和示范画的位置支配也略显随便。

5、详情把握不足,课堂预设预备不充分。

课堂上始终有提示同学纸屑不能乱丢,但是我再贴同学的作品到博古架上的时候,由于赶时间就把双面胶的纸皮挺直丢在地上,自己没有起到一个好的示范作用。归根结底还是课堂预设不充分,考虑的不周全。

结合以上这些不足,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中要做以下改进:

1、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只有充分了解要上课的同学,才能依据同学的基本状况设计教学内容,把握语言语态的适当性,特殊是面对低年段孩子上课的时候。

2、课前预设要充分,榜样示范要记牢。课堂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同学的回答会不会是你想要的答案?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同时在课堂中,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同学眼中的,要时刻留意自己的言行,要有榜样示范的心态来训练同学,尽量做到润物无声。

3、语言过渡要锤炼,既要言简意赅也要如沫春风。

教学语言的打磨不是短时间能出效果的,需要多学习,多想前辈和有阅历的老老师请教,多观看,多记录,多做预备,笨鸟先飞,时间长了就水到渠成了。

4、重点难点要深挖,敬重同学为主体。重难点的把握这需要对教材和新课标的深化挖掘和解读,只有充分发挥以同学的主体的动身点,教学才能有效果。

5、板书设计要重视,别出心裁众人夸。好的板书设计也能对课堂起很大推动作用,作为美术老师来说,更加要重视。设计的板书要具有美感有用,让同学喜爱,自己喜爱,这才是根本。

xx区美术学科校际结对研课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对教学的思索不会停止,在美术教学的道路上我会连续的英勇探究,永不停息。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范文10篇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下面是由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整理的“落花生的教学反思范文10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1

课后,方校长对我的《落花生》一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现结合方校长的点评,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如下:

一、教师应从始至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导入的悬念到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写作方法的说明和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应充分考虑到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我想探究,我想学习,我渴望解答这一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把理解内容,升华感情与实践导行三者有利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在教学中应改变原有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才能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这正是我们新课标所提倡、追求的。

二、在指导朗读方面,应设计星级评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并且朗读要有层次性,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三、及时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完成小练笔。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2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资料。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资料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父亲笔下的苹果、桃子、石榴是怎样的?花生又是怎样的?启发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

2、要求学生把重要的段落仔细品读,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蕴含很深的道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谈了对父亲那段话的理解,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很多道理要让学生在以后人生历程中慢慢体会,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把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来抓。让他们把课文背下来,再慢慢在生活中体会。我相信对孩子的一生肯定有帮忙。

3、抓好课后小练笔的落实。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表达方法,透过比较、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写作,一举两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运用。在课前预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我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从而让学生明白花生名字的来历。这样更好地,以及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篇文章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却很深刻,富有教强的教育好处。课上孩子们都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听讲,同时也能用心发言。只有个别孩子仍然思想“开小差”,不能控制自我,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当然课堂上的不足之更值得反思,比如不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理念提到的关于教学资料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我,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桃子石榴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我,炫耀自我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苹果等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们毕竟还是有果实的。对人类的作用价值可一点不逊于花生,悬在枝上颜色好看只是上天赋予它的生长方式,这并非它们自我的错误观念,难道这世上不需要内外兼优秀的人吗?尽管自我甚至看过课文的人都明白这一点,可我课堂上却丝毫不敢去大胆让学生讲到这一点,怕的就是违背了课堂的真正目标和打乱提前的设计。再想如果课堂上有孩子提到这样的问题我又该怎样去引导,又该怎样去把他们拉回我想要的预设好的环节中呢?总之,语文教学的路还很长,我们学习的道路也同样很长…。。教学资料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从本节课,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用心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就应是流淌着情感的。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3

捧着《落花生》这种老课文,我实在没有什么教学的兴致。草草地读了两遍课文,感觉索然无味。尽管教者不喜欢,但不能不教,因为还得应付考试呀。于是目标锁定在第十段,觉得可挖掘的也只有这点内容了。那就以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为切入口聊聊人生的价值观吧。

文中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很显然,父亲的话,就两层意思。一是提出对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的印象。二是写花生果实的特点。通过对其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突出花生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父亲只是从外表方面将两者作了比较,并没有对其作出任何评价。

引领学生读出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后,我开始发问拓展了。

孩子们,在我们生活中哪一类人像苹果、石榴、桃子?哪一类人像落花生?

生1:我觉得那些明星大腕是苹果类的,那么闪亮,那么光鲜,看了令人生发爱慕之心。而那些导演、美编、声编等幕后工作者就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

生2:我认为社区的保安和清洁工就像落花生一样,不起眼,却对别人有好处。

生3:我倒觉得我们班的项雨欣和韦宗乐同学在学校有名气,经常露脸,像苹果一样令人羡慕,而我们很多同学就像是花生,衬托了他们的耀眼。

孩子们思维的闸门打开了,纷纷拿自己熟悉的人群来作比较。

我又接着问:如果让你来选择,你愿意当苹果类还是花生类的人物?问题一抛出,教室里顿时像开锅的水一般,沸腾起来了。

生1(腼腆而内秀的曹琪铭):我愿意当花生,我胆小,不爱张扬,我喜欢默默无闻地干着自己喜欢的事。

生2(一向爱出风头的周开来):我要做苹果类的人物,又体面,又对人类也有好处,还能得到那么多的赞赏,人生多风光!

生3(素日积极自信的何塬龙):老师,我还是想当落花生。

他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这种选择很多方面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如此爱表现的何源龙怎么甘愿当默默无闻的落花生呢?我疑惑不已,不禁追问:“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生3不紧不慢地说:我觉得苹果类的果实成天高高挂在枝头,总是生活在别人的监视下,不敢丝毫马虎。如果那个果实长得皱皱巴巴,就会受人指指点点,很辛苦。花生就不同,长在泥土里,谁也不曾知道它的果实如何。

我不得不惊叹孩子如此深刻的生活感悟。是呀,往往表面风光的人物,也要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外在压力,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的确比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累。

生4:(一贯疲沓,缺乏激情的毛梓旭)我愿意当苹果,也愿意当花生。听天由命,命运安排我当啥,我就当啥。

话语一出,哄堂大笑。甚至有学生反问:“上天在哪里?命运在哪里?命运不是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吗?”

看似这个中庸的选择的确让我大吃一惊,其实,现实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能由你自己选择在台前或幕后工作能有多少呢?有时我们只能听从“上苍”安排。人这一生,要善于互换角色,有时我们要争当苹果,有时我们也要学当花生。

铃声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争论苹果与花生的价值观。

这堂阅读课的教学,我大喜过望。看来教材只是一个引子,就看我们老师怎么艺术地去引导。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4

特别感谢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历练的机会,同时还有我的师父朱婷老师和语文组其他老师细致的指导及鼓励。这是我的第一堂公开课,也是第一次有这么多高水平的老师对我的课进行深入的讲评,我感觉受益匪浅。

课后,我对我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多让学生动脑想,动嘴说。

在本节课中,我的讲解过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太少,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想得少,说得少,这与我们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是不协调的。其实,让学生说的过程中,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他们回答问题也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并且进行表达,这样其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践行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原则。

二、深层次地挖掘知识,不能仅限于课本。

在《落花生》这篇课文中,作者用花生同苹果、石榴、桃子作比较,用花生的品质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是课本中需要大家明白的道理,那其实我们可以再深入研究:苹果、石榴、桃子就是不好的吗?我们能不能做一个既讲究了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呢?也许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本的知识已经足矣,但是,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就要掌握的更深入一些。所以,作为教师,课下所准备的知识一定要源于课本并且高于课本,以一种更高的姿态来对知识进行讲授,就会有另外一种更好地效果产生。

三、严谨用语,避免产生歧义。

在本节课中,就“对比”是否是修辞手法产生了歧义,这属于我的用语不够严谨。而语文就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以后我一定会注意,并且锻炼自己的科学用语。

四、注意每一个小细节,严格要求自己。

首先,这节课就出现了重点生字没播放书写顺序,这是我在准备的时候疏忽的地方,以后一定要注意。其次,我的板书结构也不是很好,显得有些混乱,主线结构不够清晰明了,以后一定要加强训练。

教学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遗憾,才能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争取使自己在不断地磨练中一次次完善自我,做一个无愧于学生的教师。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更好的课堂。我要不断的努力,每堂课都要像上公开课一样,精心准备,备教材,备学生,认真总结每堂课的得与失,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5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四年级这几位老师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曾念培老师执教此课时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并点拨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例深谈,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感悟到的“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二、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

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老师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按原计划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即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善于表现自己,像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刘永莹老师执教时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李民琴在执教此课时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图书城查找,或请教有关专家等。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读中品位,理解感悟。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时作到以读为本,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配合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多的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6

《落花生》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文本内容,在品读中体会落花生的精神。

一、反思教学设计

设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利用“落花生”的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整个教学设计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事?来初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初读,整体感知文意。接着分详略认真研读学习文本,最后利用板书做课堂小结回归整体。

(三)在引导学生学习“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时,采用我县推广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1.将学习提纲发放到各小组中,明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

2.各小组根据学习提纲中的内容先进行个人自学,然后再在组内进行答疑解惑。

3.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其他组认真地倾听。通过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对“议花生”这个内容的学习情况。

4.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补充交流。

5.教师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追问和补充。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倾听、敢于质疑、准确表达等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

(四)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活动,为了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的思想以及将本文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在习作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写一写从某种事物中领悟到的道理。这样既拓展了课本的知识,又实现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有机联系。

二、反思成功之处

(一)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落花生》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学习,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和感悟,从而获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首先,朗读形式多样化。为了感知课文的大意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在体会花生的好处时采用了分角色朗读;为了理解父亲的话,采用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地朗读。

其次,让学生在对比中阅读。通过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体会花生藏而不露的特性,从而指导学生做到入情入境美美地读。

(二)在教学“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以四人为一小组,先在小组内自读自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惑向小组成员请教,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美好品格。

(三)本堂课充分体现了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想,确实做到了大容量、快节奏,求高效。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学媒体大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加课堂的容量,加快教学的节奏,同时也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例如,在对比学习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的过程中,对比结果用课件展示,省去了大量的板书时间。

2.在安排教学内容上,知识含量多,教学密度大,做到丰富、适度而有效。教学内容有读,有思,有写。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本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张弛有度,向过程要效率。比如:根据本文采用“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我采用了“略写的部分略学,详写的部分详学”的教学形式。本文中略写的知识——“种花生”和“尝花生”的教学从轻从快,点到为止,仅仅用了5分钟;对于“议花生”的部分课文进行了详写。所以我把本课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议花生”的部分。用了18分钟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学习。

(四)媒体运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板书中利用落花生的图片来揭示课题,既形象又直观。

2.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紧紧围绕“议花生”的内容进行设计,通过对提纲中的问题的研讨,学生不但理解了花生的可贵之处,而且懂得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课件的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在指导学生读重点句段时,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反思不足之处

虽然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完整紧凑,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生学情估计不足,课堂调控有缺憾。

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可本节课遗憾的是由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致使课堂中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二)由于所执教班级学生较多,导致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不能全面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所以有些学生由于老师没得到老师地关注,从而表现出参与课堂不积极的现象。

(三)由于课赛场地的话筒较少,学生回答问题时必须教师跑个团团转,浪费了许多的教学时间,导致有些问题的延伸和挖掘不够深入。例如: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人具有花生的品格?由于时间紧,我没有较细致地引导学生理解花生的品格,导致全班只有少数人能举出具有花生品格的人。

(四)多媒体使用不够熟练a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拓宽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正确运用多媒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中,由于我是第一次使用电子遥控器,加之遥控器的问题,影响了多媒体的使用效果。

四、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这节课的反思,我知道要上好这样的语文课,在搞好教学设计的同时,还必须做到:

1.平时应加强学习,不断增加知识面积累,适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2.在平时的课堂中,注意规范教学语言,修炼出既有亲和力,又能让学生喜欢的教学语言。

3.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多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提高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能力。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多进行课后反思,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素养。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7

学习“议花生”部分

师:全家人都是怎样议论花生的?

生1:姐姐说:‘花生味美。’

生2: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生3:我说:‘花生价钱便宜。’

师:父亲是怎样评花生的?

生: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高高挂在枝头,而是埋在地里,挖起来才能分辨出它有没有果实。

师:请大家齐读第10、12、12、14小节,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

(学生纷纷发言)

生1:父亲希望我们做一个不追求外表服装的华丽,而是追求内在本质的善良的人。

生2:听了父亲的话,让我想起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正含义,我们衣服穿得朴素些没事,只要有真才实学,你还是能够得到别人的欣赏。

生3:我也想到了一句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应该追求内在的美。(此时有一学生手举得高高的,迫不及待的样子)

生4:老师,我从父亲的话中还体会到,花生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的。不是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吗?花生就好比千里马,我们就好比伯乐”。其实,我们小学生也是需要老师去发现,去培养的……

反思:听着孩子们滔滔不绝的发言,引经据典,谈感受,说体会,我正在暗自庆幸“经典诵读”给孩子们带来的益处时,课堂中出现了另类的声音。现在我们处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对生4的发言,我感到惊讶,这是学生在借题发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老师的关注呀”。学生的发言,犹如一根针一样深深刺痛了我,让我的心无法平静。我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了,我能成为伯乐吗?一下子,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以前,我只在教育理论书籍上看到过、校长在大会发言中讲到过教师要做一名伯乐,如今连小学生都直言不讳的要求我们做伯乐,难道肩上的责任不重吗?上了《落花生》一课,我真是感慨万千。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8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资料。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资料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父亲笔下的苹果、桃子、石榴是怎样的?花生又是怎样的?启发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

2、要求学生把重要的段落仔细品读,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蕴含很深的道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谈了对父亲那段话的理解,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很多道理要让学生在以后人生历程中慢慢体会,所以,让他们把课文的第10、12、13自然段背下来,再慢慢在生活中体会。

3、抓好课后小练笔的落实。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表达方法,透过比较、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写作,一举两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运用。在课前预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我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从而让学生明白花生名字的来历。这样更好地,以及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当然课堂上的不足之更值得反思,不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理念提到的关于教学资料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我,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桃子石榴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我。但它们毕竟还是有果实的。对人类的作用价值可一点不逊于花生,悬在枝上颜色好看只是上天赋予它的生长方式,这并非它们自我的错误观念,难道这世上不需要内外兼优秀的人吗?尽管自我甚至看过课文的人都明白这一点,可我课堂上却丝毫不敢去大胆让学生讲到这一点,怕的就是违背了课堂的真正目标和打乱提前的设计。再想如果课堂上有孩子提到这样的问题我又该怎样去引导,又该怎样去把他们拉回我想要的预设好的环节中呢?总之,语文教学的路还很长,我们学习的道路也同样很长。教学资料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从本节课,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用心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就应是流淌着情感的。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9

1.我父亲写的苹果、桃子和石榴是什么?那花生呢?启发学生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就是用事物来形容人。在落花生的帮助下,作者用什么样的人来描述?什么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降落花生的精神?

2.请学生仔细阅读重要的段落,因为本文是一篇隐喻文章,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真理。尽管学生们在课堂上谈论对父亲通过的理解,但其中许多只是形式上的。许多原因应该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体验。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我把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来背诵。专注于它。让他们背诵课文,然后慢慢体验生活。我肯定这对孩子的生活有帮助。

3.利用好课后写作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找到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训练学生学习如何用文字写作。通过比较、隐喻等修辞手法,它们可以一石二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并运用。早班准备也很重要。我让学生们了解有关的信息,了解花生的生长特性和花生的一般知识。让学生了解花生名字的由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更深地理解文本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本文语言简单,但理论基础深刻,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力度大。在课堂上,孩子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同时专心地说话。只有少数的孩子还在想着“开小差”,无法控制自己,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发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自由创造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当然,课堂上的不足之处值得更多反思,如不善于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角度思考和解决新课程理念中提到的教材的价值取向。我认为“落花生”这个词反映了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应该赋予花生一种主体性,或者说是主体精神的反映。落花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默默成长,在地下结出果实。但是把果实埋在地下是一种充分的贡献。苹果和桃石榴在生长过程中因其色泽和香味而吸引着嫉妒的目光。他们也会炫耀自己。炫耀自己是对自己欲望的一种满足,也就是说,苹果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欲望。但他们仍然有水果。人类行动的价值不亚于花生。挂在树枝上的美丽的颜色只是上天赐予的生长方式。这不是他们对自我的误解。世界内外都不需要优秀的人吗?虽然我从我自己,甚至那些读过课文的人那里知道这些,但我不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谈论这些,因为我害怕违背教室的真正目标,提前打乱设计。想想如果孩子们在课堂上提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引导他们回到我想要的状态。总而言之,中国的教学方式还是很长的,我们的学习方式也是很长的。只有教师将教材精神化,才能真正活在学生的心中。

从这一课中,我真正体会到了所说的:“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生命体内快乐地流动时,知识才能触及人类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当“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时,才能激发学习的意图。因此,我们的汉语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充满感情的。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10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在议花生这一部分教学中,我还提问学生说说花生除了课本里讲到的好处外,花生还有什么作用啊?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的说可以做成粽子馅,有的说可以做成花生饼、花生糖,还有的说可以加入牛奶里制成花生牛奶……

学习落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我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由于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充分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能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医生、教师、军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通过这一课文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学生的认识角度和深度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这篇教学存在的不足是课后的小练笔,没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把所说的写下来,这是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多注意的问题。